95同枝(三)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顶点中文网 www.ddzw.io,最快更新蚍蜉传最新章节!
戎马大半辈子,除了先前跟着八队伏击曹文诏那次外,杨成府几乎没有见过一次性在一处战场摆下上万人的军队。
万人以上的军队,在同一时刻、地点调动分派,作为总指挥的将帅,其组织能力就不说超凡脱俗,也可谓百里挑一。想到当初在施州卫指挥三四千人就让赵当世力不从心,杨成府暗自咋舌,想不出对面那个官军将领会是何等人物。
临战的官军分三部分,若是鸟瞰,则呈“品”字形。这种阵法历史悠久,是一种很常见的排布方式。虽看似简单,实则内中变化无穷,“一军用此数人,使可役使万众,略无参差,振裘挚领,深得以简驭繁之妙”。一言以蔽之,运用此阵的效果好坏,基本取决于主帅的临阵驾驭机变能力。
这类场景,高迎祥起事以来,少说也见了近百次。他对这阵型很了解,主帅强则强,主帅弱则不堪一击。而很常见的,官军的统帅出挑者寥寥无几,所以闯军面对这样的敌人几乎没输过。
思维有惯性,凭着往日的经验,高迎祥虽知对面的官军将领狡猾过人,但也仅仅只是狡猾而已,他并不认为对方主帅会拥有超乎寻常的统御能力。大军对垒,单纯靠奇谋巧计是很难赢得全胜的,特别是现在这种两阵对圆的野战,只有硬碰硬,才能决出胜负。
远处的官军阵内亦是旗帜飞扬,各种舞动,闯军们看得分明,官军的两翼徐徐向外扩出不少,同时各队各列乃至各兵卒间的空隙也随之拉大,这是为小到一队,大到一营的单位能够在最短时间转换战斗小阵提供条件与方便。
转瞬之间,官军变阵完毕,上万人马悄然无声,默默地静止在原地,不动如山。高迎祥心下嘿然,看出这次的对手有点名堂,不愿再落了后手,几道军令下去,伴着奋力摇动的令旗,闯军中分出百骑,朝对方正面冲去。
这上百骑兵均系闯营老本精锐,无一不是弓马娴熟之辈。他们纵马飞驰,俟近官军三百步远,开始朝左右散开。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囿于通讯技术的限制,从上古而至明代,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各级指令的传派问题。通常来说,一军的主帅基本会居于大军的中后方,要传达军令,一靠旗帜鼓号,二靠塘兵传递,训练有素的军队,是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内随军令改变状态的举动,可再快速,各级传达之时,难免有延迟甚至是讹误,而且对于人数成千上万的军队来说,作战指令是无法具体到单独一兵一马的。故此,就拿远程部队举例,一旦对敌军进行射击,就将是一层乃至大规模的齐射,而不可能针对敌军的数目单个指派以一定量迎击。
而这个缺陷,就经常被有经验的将领利用,他们会派出少量兵马,分成松散的阵型,来吸引对手打击。一旦守军的军令在各级传达不到位,就会出现箭矢弹药大量消耗而收效寥寥甚至填补间隙为敌所趁的情况,从而对后续的作战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明代的许多兵书都明文禁止这类现象的发生。
高迎祥没读过书,但他在明军中待过,深谙作战的精髓,且身体力行,积累了许多实战经验。如此这般,加以合理应用,水平自然不是农民、矿徒出身的一些起义军将领可以比拟的,以至于胜过许多只会纸上谈兵的官军文人统帅。
上百闯营精骑渐驰渐近,但官军的阵列并为如高迎祥预想般开始骚动。一个个挺枪持盾的官兵浑如钢铸铁打,迎着轻飚的凉风、迫近的闯军,就像道道坚固的城墙,岿然稳立。
闯营精骑一直压到五十步,展开数百米的官军正面依旧井然冷静,沉不住气的反倒成了高迎祥。后方大旗一摇,简洁有力的哨声陡起,几要撞入敌阵的骑兵们迅捷地掉转马头,反身回去。
才跑出十几步,左、中、右三个官军方阵中忽地各自放出数百兵士。高迎祥临高眺望,登时心惊。这些官军全都是铳手,几乎是眨眼间,他们在三面均展开成两列,前蹲后立。这些铳手并未第一时间进行射击,首先出手的是他们身后携带着弓箭的长枪手。一擂鼓声震荡开来,正面近千名长枪手将手中的羽箭射了出去。箭始离弦,又是一擂鼓声,三面铳手的身前硝烟与火光齐现,响彻云霄的铳鸣也随后传到双方每一位将士的耳中。
高迎祥双目圆睁,看得真真切切:闯营中最称精锐,历尽无数战斗留存至今的这近百骁骑,在官军箭弹两轮齐射、三面打击下,立时人马俱倒。侥幸活下来的数十骑狂奔数十米,三面中铳手撤下,密集的箭矢再度尖啸而至。这番打击罢了,闯军已逃出二百步外,只可惜,幸存的,只余数骑,而官军的阵势则重新恢复平静。
数骑驰归本阵,引起前列微微骚动。
刘哲口里“噫”了一声,扬鞭指点道:“这支明军进度有度,像是硬手,我军疲惫,不如暂时退却。”
高迎祥嘴角一抽,眼里流露出凶狠之色,驳斥他道:“我军既疲,再退只会军心瓦解,且盩厔有备,无机可乘,退到那里,也只会成为瓮中之鳖。击败这支官军,是我等现在唯一的选择。”
刘哲沉思少许,疑道:“洪承畴在陕北,且不论他是否能够及时回援,就看这支大军人数近万,他也不可能丢下闯将他们,将主力调过来。”
高迎祥撇撇嘴,傲然回应:“管他何人,就是洪蛮子亲自到了,又有何惧?据险攻坚,非我所长,但你看此地甚是低平,官军又全是步卒,我军重骑,正可攻其短处。”
刘哲颇见忧色,道:“但观方才动静,此官军火器甚多,未必易取。”
高迎祥大笑道:“区区小技,何足道哉。适才不过是给他抓住机会,占了些便宜,彼等是否真正精锐,一试可知。”
闯军作为流寇中的最强者,所拥有的资源自也是其他各营难望项背的。高迎祥赖以为根本的,就是骑兵。他最强时拥有数万骑兵,当中具足重甲,亦有近万。凭借这样一张王牌,不单其余流寇望尘莫及,就连一般的明军也难以企及。所过之处,无不是秋风扫落叶。
这几个月,在连遭打击后,闯营骑兵数量大为缩水,可眼下杂七杂八凑起来好歹也仍有着六七千之数,在高迎祥看来,对付对面的官军绰绰有余。并且他判断,陕北、川中、河南等地官军有限,防守本地尚有不及,不可能凑出这么多人在短时间入援关中,综合各方动向,这支万人大军只会是新任陕西巡抚的人。而孙传庭来秦不过三个多月,纵手眼通天,能将这万人练成型,也绝不可能练出一支精兵。只要自己再试一次,对方必将原形毕露。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闯军复动起来,这一次,高迎祥身畔,上绣“闯”字的大纛一动,遍布于军阵中的十余面大旌旗遥相呼应,然后,无数各种样式、色彩的各级应旗随之飘展挥动,从远处看,闯军上下旗浪起伏,缤纷律动恍如海洋。
赵营的二百骑周遭,同样热火朝天。杨成府耳畔,各种口音、声调的叫嚷与号令交织穿梭,每骑都在向着本部的指挥官方位聚拢,而每个基层的指挥官则带着一个个小队,靠近更高层级的长官。
虽有着十余名塘兵来回奔驰,传达指令,可杨招凤的嗓子还是喊得生疼。又过一会儿,目前一杆大旗指示,喇叭声同起,杨招凤叹口气,对杨成府道:“二哥,有十来骑混到了别处,至今没能寻找回来。”
“不管了。”杨成府应付一句,双眼死死盯着那杆被高举着的令旗,“咱们这边马上要动,收拢好已在的弟兄,不要落下。”
也不知是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还是怎么,杨招凤深深吐了口气,挤出笑容道:“二哥,今日天光不错。”
杨成府一夹马腹,而后趁着大队速度尚缓,说话声音还不至于为杂声淹没时轻声还一句:“是啊,许久未见这般的蓝天白云了。”
一般来说,高迎祥最喜欢用一种名为“三堵墙”骑兵战术,但其实,近些年,因为各地助剿官军装备素质的提高以及自家本身马匹损失锐减的缘故,这种成本极大的作战方式已经逐渐给以马军见长的高迎祥、李自成等弃用。李自成提出一种新的战术,没有名字,但看内容,可称“五重阵”。大概思路就是第一重摆饥民与民兵,第二重重步兵,第三重马军,第四重重骁骑,最后则是老营压阵。如此,相比于简陋的“三堵墙”,极大节约作战成本,并且在应付一些棘手局面时有回旋的余地。
高迎祥不是科班出身,自不会墨守成规,他胆子大,早想将这一新战术在实战中尝试一下,而这生死存亡的一战,顺水推舟成了他的试验场。
大战一触即发,刘哲固然对高迎祥孤注一掷的想法十分不满,但他经验丰富,知道现在对于闯军最紧要的不在于判断哪个决策是正确的,而在于令出一人,确保已发出的军令能坚决执行下去。所以,他抛却了一切的杂念,全心全意听从高迎祥的安排,对方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不再似前番一般提出其他想法。
事实证明,闯军的执行力还是很强的。因无作为炮灰的饥民羸兵,高迎祥在第一重摆上了他认为战斗力最弱的上千杂牌军。这些杂牌军虽称马军,可装备极差,马也驽钝,作战能力很低下。有几个小头目不满,想要率部就阵前哗变,刘哲二话不说,立刻斩了七八人以儆效尤。血淋淋的人头插在丈余长枪上来回示众,有效镇压了许多心怀二胎之辈。
赵营的二百骑被安排在第四重的后列,扭头向后,就是杀气四溢,重甲重装的闯营最精锐的二三千老本精骑。杨成府略感庆幸,舔了舔发白的嘴唇,用余光小心偷看二十米后的那些高骏骑兵,距离最近的一个闯营将领跨马拔刀,表情严正。背后一杆小旗上“韩”字随风摇曳。
官军发现了闯军序列的转换,杨成府透过重重人影远视,官军三部的前列均分出近千人,摆出一个个小阵。步兵们忙忙碌碌,四下奔走,眼睛一花,还以为是眼眶前的飞蝇。
刘哲作为前线总指挥,驻马留在三、四重阵之间,他识货,直到现在官军从各部方阵中分出的个个独立小阵称为“叠阵”,是以远程打击为主的战斗单位。在他的逼令下,第一重的杂牌马军开始出动。这些骑手素质之差,显而易见,在距离官军尚有数百米时,竟然已经冲锋起来。
不过这倒是刘哲愿意看到的,这些劣骑虽不指望会有多大杀伤,可用来压迫官军布阵是再合适不过。岂料,就这点期望,还依旧高估了这些胆战心惊的前驱。他们矮小差劲的马匹在一两百米的全力加速后,步伐就开始散乱无章。原先还比较密集的阵型这时候早已前后拖拉,稀稀松松。跑在前面的忽然发现袍泽落在自己身后,当即大惊失色,努力减缓马速,而后头的见坐骑已没了冲力,肝胆俱裂,萌生退意。上千骑甚至还没冲入一百步内,自己就先溃散了。
戎马大半辈子,除了先前跟着八队伏击曹文诏那次外,杨成府几乎没有见过一次性在一处战场摆下上万人的军队。
万人以上的军队,在同一时刻、地点调动分派,作为总指挥的将帅,其组织能力就不说超凡脱俗,也可谓百里挑一。想到当初在施州卫指挥三四千人就让赵当世力不从心,杨成府暗自咋舌,想不出对面那个官军将领会是何等人物。
临战的官军分三部分,若是鸟瞰,则呈“品”字形。这种阵法历史悠久,是一种很常见的排布方式。虽看似简单,实则内中变化无穷,“一军用此数人,使可役使万众,略无参差,振裘挚领,深得以简驭繁之妙”。一言以蔽之,运用此阵的效果好坏,基本取决于主帅的临阵驾驭机变能力。
这类场景,高迎祥起事以来,少说也见了近百次。他对这阵型很了解,主帅强则强,主帅弱则不堪一击。而很常见的,官军的统帅出挑者寥寥无几,所以闯军面对这样的敌人几乎没输过。
思维有惯性,凭着往日的经验,高迎祥虽知对面的官军将领狡猾过人,但也仅仅只是狡猾而已,他并不认为对方主帅会拥有超乎寻常的统御能力。大军对垒,单纯靠奇谋巧计是很难赢得全胜的,特别是现在这种两阵对圆的野战,只有硬碰硬,才能决出胜负。
远处的官军阵内亦是旗帜飞扬,各种舞动,闯军们看得分明,官军的两翼徐徐向外扩出不少,同时各队各列乃至各兵卒间的空隙也随之拉大,这是为小到一队,大到一营的单位能够在最短时间转换战斗小阵提供条件与方便。
转瞬之间,官军变阵完毕,上万人马悄然无声,默默地静止在原地,不动如山。高迎祥心下嘿然,看出这次的对手有点名堂,不愿再落了后手,几道军令下去,伴着奋力摇动的令旗,闯军中分出百骑,朝对方正面冲去。
这上百骑兵均系闯营老本精锐,无一不是弓马娴熟之辈。他们纵马飞驰,俟近官军三百步远,开始朝左右散开。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战术。
囿于通讯技术的限制,从上古而至明代,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各级指令的传派问题。通常来说,一军的主帅基本会居于大军的中后方,要传达军令,一靠旗帜鼓号,二靠塘兵传递,训练有素的军队,是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内随军令改变状态的举动,可再快速,各级传达之时,难免有延迟甚至是讹误,而且对于人数成千上万的军队来说,作战指令是无法具体到单独一兵一马的。故此,就拿远程部队举例,一旦对敌军进行射击,就将是一层乃至大规模的齐射,而不可能针对敌军的数目单个指派以一定量迎击。
而这个缺陷,就经常被有经验的将领利用,他们会派出少量兵马,分成松散的阵型,来吸引对手打击。一旦守军的军令在各级传达不到位,就会出现箭矢弹药大量消耗而收效寥寥甚至填补间隙为敌所趁的情况,从而对后续的作战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明代的许多兵书都明文禁止这类现象的发生。
高迎祥没读过书,但他在明军中待过,深谙作战的精髓,且身体力行,积累了许多实战经验。如此这般,加以合理应用,水平自然不是农民、矿徒出身的一些起义军将领可以比拟的,以至于胜过许多只会纸上谈兵的官军文人统帅。
上百闯营精骑渐驰渐近,但官军的阵列并为如高迎祥预想般开始骚动。一个个挺枪持盾的官兵浑如钢铸铁打,迎着轻飚的凉风、迫近的闯军,就像道道坚固的城墙,岿然稳立。
闯营精骑一直压到五十步,展开数百米的官军正面依旧井然冷静,沉不住气的反倒成了高迎祥。后方大旗一摇,简洁有力的哨声陡起,几要撞入敌阵的骑兵们迅捷地掉转马头,反身回去。
才跑出十几步,左、中、右三个官军方阵中忽地各自放出数百兵士。高迎祥临高眺望,登时心惊。这些官军全都是铳手,几乎是眨眼间,他们在三面均展开成两列,前蹲后立。这些铳手并未第一时间进行射击,首先出手的是他们身后携带着弓箭的长枪手。一擂鼓声震荡开来,正面近千名长枪手将手中的羽箭射了出去。箭始离弦,又是一擂鼓声,三面铳手的身前硝烟与火光齐现,响彻云霄的铳鸣也随后传到双方每一位将士的耳中。
高迎祥双目圆睁,看得真真切切:闯营中最称精锐,历尽无数战斗留存至今的这近百骁骑,在官军箭弹两轮齐射、三面打击下,立时人马俱倒。侥幸活下来的数十骑狂奔数十米,三面中铳手撤下,密集的箭矢再度尖啸而至。这番打击罢了,闯军已逃出二百步外,只可惜,幸存的,只余数骑,而官军的阵势则重新恢复平静。
数骑驰归本阵,引起前列微微骚动。
刘哲口里“噫”了一声,扬鞭指点道:“这支明军进度有度,像是硬手,我军疲惫,不如暂时退却。”
高迎祥嘴角一抽,眼里流露出凶狠之色,驳斥他道:“我军既疲,再退只会军心瓦解,且盩厔有备,无机可乘,退到那里,也只会成为瓮中之鳖。击败这支官军,是我等现在唯一的选择。”
刘哲沉思少许,疑道:“洪承畴在陕北,且不论他是否能够及时回援,就看这支大军人数近万,他也不可能丢下闯将他们,将主力调过来。”
高迎祥撇撇嘴,傲然回应:“管他何人,就是洪蛮子亲自到了,又有何惧?据险攻坚,非我所长,但你看此地甚是低平,官军又全是步卒,我军重骑,正可攻其短处。”
刘哲颇见忧色,道:“但观方才动静,此官军火器甚多,未必易取。”
高迎祥大笑道:“区区小技,何足道哉。适才不过是给他抓住机会,占了些便宜,彼等是否真正精锐,一试可知。”
闯军作为流寇中的最强者,所拥有的资源自也是其他各营难望项背的。高迎祥赖以为根本的,就是骑兵。他最强时拥有数万骑兵,当中具足重甲,亦有近万。凭借这样一张王牌,不单其余流寇望尘莫及,就连一般的明军也难以企及。所过之处,无不是秋风扫落叶。
这几个月,在连遭打击后,闯营骑兵数量大为缩水,可眼下杂七杂八凑起来好歹也仍有着六七千之数,在高迎祥看来,对付对面的官军绰绰有余。并且他判断,陕北、川中、河南等地官军有限,防守本地尚有不及,不可能凑出这么多人在短时间入援关中,综合各方动向,这支万人大军只会是新任陕西巡抚的人。而孙传庭来秦不过三个多月,纵手眼通天,能将这万人练成型,也绝不可能练出一支精兵。只要自己再试一次,对方必将原形毕露。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闯军复动起来,这一次,高迎祥身畔,上绣“闯”字的大纛一动,遍布于军阵中的十余面大旌旗遥相呼应,然后,无数各种样式、色彩的各级应旗随之飘展挥动,从远处看,闯军上下旗浪起伏,缤纷律动恍如海洋。
赵营的二百骑周遭,同样热火朝天。杨成府耳畔,各种口音、声调的叫嚷与号令交织穿梭,每骑都在向着本部的指挥官方位聚拢,而每个基层的指挥官则带着一个个小队,靠近更高层级的长官。
虽有着十余名塘兵来回奔驰,传达指令,可杨招凤的嗓子还是喊得生疼。又过一会儿,目前一杆大旗指示,喇叭声同起,杨招凤叹口气,对杨成府道:“二哥,有十来骑混到了别处,至今没能寻找回来。”
“不管了。”杨成府应付一句,双眼死死盯着那杆被高举着的令旗,“咱们这边马上要动,收拢好已在的弟兄,不要落下。”
也不知是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还是怎么,杨招凤深深吐了口气,挤出笑容道:“二哥,今日天光不错。”
杨成府一夹马腹,而后趁着大队速度尚缓,说话声音还不至于为杂声淹没时轻声还一句:“是啊,许久未见这般的蓝天白云了。”
一般来说,高迎祥最喜欢用一种名为“三堵墙”骑兵战术,但其实,近些年,因为各地助剿官军装备素质的提高以及自家本身马匹损失锐减的缘故,这种成本极大的作战方式已经逐渐给以马军见长的高迎祥、李自成等弃用。李自成提出一种新的战术,没有名字,但看内容,可称“五重阵”。大概思路就是第一重摆饥民与民兵,第二重重步兵,第三重马军,第四重重骁骑,最后则是老营压阵。如此,相比于简陋的“三堵墙”,极大节约作战成本,并且在应付一些棘手局面时有回旋的余地。
高迎祥不是科班出身,自不会墨守成规,他胆子大,早想将这一新战术在实战中尝试一下,而这生死存亡的一战,顺水推舟成了他的试验场。
大战一触即发,刘哲固然对高迎祥孤注一掷的想法十分不满,但他经验丰富,知道现在对于闯军最紧要的不在于判断哪个决策是正确的,而在于令出一人,确保已发出的军令能坚决执行下去。所以,他抛却了一切的杂念,全心全意听从高迎祥的安排,对方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不再似前番一般提出其他想法。
事实证明,闯军的执行力还是很强的。因无作为炮灰的饥民羸兵,高迎祥在第一重摆上了他认为战斗力最弱的上千杂牌军。这些杂牌军虽称马军,可装备极差,马也驽钝,作战能力很低下。有几个小头目不满,想要率部就阵前哗变,刘哲二话不说,立刻斩了七八人以儆效尤。血淋淋的人头插在丈余长枪上来回示众,有效镇压了许多心怀二胎之辈。
赵营的二百骑被安排在第四重的后列,扭头向后,就是杀气四溢,重甲重装的闯营最精锐的二三千老本精骑。杨成府略感庆幸,舔了舔发白的嘴唇,用余光小心偷看二十米后的那些高骏骑兵,距离最近的一个闯营将领跨马拔刀,表情严正。背后一杆小旗上“韩”字随风摇曳。
官军发现了闯军序列的转换,杨成府透过重重人影远视,官军三部的前列均分出近千人,摆出一个个小阵。步兵们忙忙碌碌,四下奔走,眼睛一花,还以为是眼眶前的飞蝇。
刘哲作为前线总指挥,驻马留在三、四重阵之间,他识货,直到现在官军从各部方阵中分出的个个独立小阵称为“叠阵”,是以远程打击为主的战斗单位。在他的逼令下,第一重的杂牌马军开始出动。这些骑手素质之差,显而易见,在距离官军尚有数百米时,竟然已经冲锋起来。
不过这倒是刘哲愿意看到的,这些劣骑虽不指望会有多大杀伤,可用来压迫官军布阵是再合适不过。岂料,就这点期望,还依旧高估了这些胆战心惊的前驱。他们矮小差劲的马匹在一两百米的全力加速后,步伐就开始散乱无章。原先还比较密集的阵型这时候早已前后拖拉,稀稀松松。跑在前面的忽然发现袍泽落在自己身后,当即大惊失色,努力减缓马速,而后头的见坐骑已没了冲力,肝胆俱裂,萌生退意。上千骑甚至还没冲入一百步内,自己就先溃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