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招安(四)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顶点中文网 www.ddzw.io,最快更新蚍蜉传最新章节!
求推荐、求月票~~~~
——————————————————————————————————————
“先生来得何其迟也!”赵当世笑着迎上去,左右眼神示意,负责引人入室的周文赫会意,当即转身掩门而出。
其时夜色已浓,但室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姗姗而来的左思礼显出几分讪色,搓着手道:“小人但怕白日间语态多有冒犯,令大人不喜,此前实是忐忑。”
赵当世与他分别坐定,笑道:“先生有难处,赵某怎会浑然不知其意。此事还得先赞先生睿智,若非多次提点,以赵某之愚鲁,恐怕当真郁垒难解。如今闲杂人等皆退散,只你我二人,正好畅谈。”
左思礼惭道:“早知大人如此秀慧绝伦,小人就该更从容才是。”说着轻摇其头,“看来左帅之言句句为实。”这时候,倒没了遮掩,率先把话给说开了。
赵当世笑笑道:“果然先生是左帅的体己人。实不相瞒,赵某钦慕左帅神仪已久,只恨当初官贼殊途,难以相见。现先生在,可一解我渴。”旋即问,“但不知左帅说过些什么?”
左思礼道:“左帅曾说,放眼当今天下,能称英雄豪杰者屈指可数。大明独占七分,其余三分则散于四海。”
赵当世皱眉笑着说道:“以我大明江山之广博、人才之繁盛,本该一囊宇内群雄,怎么居然也只能占有天下十之其七的英雄豪杰,敢请教另三分又作何解?”
左思礼答道:“左帅本人即是当是一等一的人物。他既有此格局,见人见事自不会像那些坐井观天之辈。”说到这里,声音一振道,“以左帅高见,此三分,两分在于流寇,一分在于关外。”紧接着继续补一句,“然而现下大人已然弃暗投明,贵为我天朝重将,那么论英雄豪杰,我大明可占八分,流寇、关外各占其一罢了。”
赵当世略略一想,道:“能得左帅青眼,赵某受宠若惊。然而既然说到了这里,便让我猜上一猜其余二分的殊荣花落谁家。”
在左思礼微笑注视下,赵当世往下说道:“那关外的一分,不消说,定然是如今建奴伪帝了。他虽坐享老奴之成,但上位以来征蒙古、伐朝鲜、一统诸部,不断开疆拓土甚至隐有与我大明分庭抗礼的气势,这般锐意进取的丰绩,足称英豪。”
左思礼应和道:“赵大人眼界不凡,小人佩服。这一分,的确无误。”
赵当世又猜:“那么另一分,难道是......西营的八大王张副将?”他故意没有说李自成,一来他知左良玉与张献忠瓜葛较多,二来当前李自成在陕西的处境并不妙,恐怕在左良玉眼中,还不够格。
但是左思礼却道:“大人错了。最后这一分,不是张副将,而是李闯。”并解释,“大人难道忘了,张献忠与你一起归顺朝廷,已不复为流寇。况且其人虽素称勇猛,可在我左帅手下屡战屡败,全然无法入围。而罗汝才、马守应之流更不足道,是以流寇中唯有李自成,在左帅眼中可堪英豪。”
赵当世寻思:“张献忠之所以为左良玉所轻,恐怕是因当初的杀兄之仇。但他既能纵览全局,看出黄台吉、李自成有成为天下人的资质,当真有些眼界。”左良玉目不识丁,也没有煊赫的背景,能一步步达到今日气象,自有其出类拔萃之处。只通过与左思礼的短短几句交谈,赵当世敢肯定,左良玉必是一个对形势看得很清楚,且颇能顺势而为的人。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会简单不少。
左思礼看着老实巴交,却很健谈,赵当世与他闲聊了将近有半个时辰,都不觉疲乏。到后来,随着交流的深入,二人的内容渐渐转向正题。
正题很简单,仅半刻钟不到,左思礼就将始末原原本本说了清楚。
原来这枣阳县不单是个交通要衢,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且不论县内拥有面积广大的膏腴土地,就县西南的青山、黄土堰二地皆产银矿,产量相当可观。
然而正题的焦点,却不在这两处银矿,而在鹿头店。
“此二矿坑近些年已有枯竭之色,想来开采时日无多。谁料就在半月前,大阜山又新探出了银脉,说是所蕴甚巨,如若开采,获利可想而知!”左思礼眼光炯炯,说罢喟叹一句,“怕真是龙兴照拂,荫庇此县。”鹿头店正东倚大阜山,与山中银脉自也近在咫尺。
这么一来,赵当世算是明白了这左思礼的来意,十有八九是左良玉看上了大阜山的这处银矿,想插一手捞些好处。
其实有明一代,对于采矿业基本是持消极态度。朱元璋甚至曾直截了当说:“银矿之弊,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所以明朝开国初期,涉及金、银、铜、水银等矿业基本照搬前代正常生产,并严禁民间私采,纵然是官府,也只“间或差官暂取,随即禁闭看守”。洪武之后禁令方开始松懈,例如永乐、成化年间都来湖广“大开矿采”。规模盛时,在武陵等十二县即开“二十一场,岁役民夫五十五万”。所以湖广采矿之业早有前例。当今律令废弛,利益当前,左良玉敢以一武官身份犯禁,亦不足为奇。
“左帅国之栋梁、深明大义,自从军至今,心中所想,无不是为百姓谋福祉、为朝廷分忧难。然而贼势披猖,其余官将暗弱,左帅要以一己之力撑起我大明的半边天又谈何容易。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继续保我明土之太平,不可无左帅,而左帅又不可无钱粮以资兵将驱使效力。因此特差小人来鹿头店,为大阜山银矿作计议。”左思礼滔滔而言,似乎在他心中,大明朝的天下全扛在左良玉一人肩上,他看到赵当世不住点头,心中满意,转言道,“然而左帅急公好义、周人之急的秉性世人皆知,而今贵营初来必定亟需军资,他素敬大人为人,故而便也设身处地想到了贵营的难处。因此打算,将这银矿之产出,与贵营相分。共得好处以资军用,携手匡扶我大明江山。”末了,更添一句,“若换作旁人,得不到他老人家青睐,是绝不可能得到这份照顾的。”
赵当世边听边想:“这左思礼说得好听,可剥茧抽丝不过是左良玉忧虑我进驻鹿头店独吞了大阜山银矿的好处,才派这左思礼来提个醒。”但是,想到这里,不禁触动了他这几日一直在思虑的一件事。他为了这件事,前前后后与昌则玉、侯大贵等营中文武商谈不下十次,至今尚未能定计。左思礼此来,正有不谋而合之意。
这件事,归结到底就是一个字——钱。
从前赵营依旧为寇时,赵当世虽说也时常为钱粮问题所困,但总的说来,那时候部队处在一个不停流动的状态,对于军资钱粮的短缺其实还比较好解决。无非就是多抄掠或者是暂时降低将士的生活成本,最最简单的开源手段罢了。非常时节,营中上下对困境常心理准备,所以每每遭遇难关,咬咬牙都能挺过去,可是,这样的情况,随着赵营归顺朝廷,获得了暂时的安定而不复存在。
钱粮使王来兴与内务使何可畏曾给赵当世细细算过账。
首先,这时节不论那些整日价苍惶度日、饱一顿饥一顿的流寇,单论明廷普通野战官军的平均薪资水平,大抵可视作日银三分加日米一升五合,若是马军则额外要加日银二分、日草一束、日豆三升等等。
赵当世接受招安后,放言要“全军同享富贵”,承诺先将兵士待遇与官军持平,所以立下军令,将军资白纸黑字写了下来,以安军心。具体每名普通兵士日银二分、日米二升,米按日给、银按月结。这样的条件,只要能坚持实现,其实比经常遇到欠饷缺粮的陕、豫官兵们要好上不少。
之所以要这么做,赵当世也是未雨绸缪。湖广势力纷杂,就看官军中,表面其乐融融,相安无事,其实私底下互相攻歼、互撬墙脚的事从来不绝。倘在待遇上与别家营头相去甚远,军队的凝聚力可想而知。而且失去了以对抗官军、劫掠屠城为的激励手段,一旦兵士在艰酸的条件下倦怠,军心很容易动摇,再想将一落千丈的失望重新振作,必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再有一点,便是赵当世体恤兵士,他认为吃饱饭是兵将们天经地义应该享受的最基本权利,如果主帅连全营上下的温饱都解决不了,那便不配统兵驭将,也没资格奢望沙场折桂。简而言之,他赵当世可以受委屈,赵营的兵“不能受委屈”。
赵营当前三军一营,总计有一万出头的人,马军将近一千五百。纵然将这些人全算成是最基本的步兵,将米、豆等全都折合成钱,赵营每个月也要为这一万二千人支付将近二万两银子的开销,依次一年下来,加上其他杂项开支,军费会在二十五万两上下浮动。
赵当世还质疑这估算的准确性,何可畏拿出册簿一项一项对给他看,他方才接受现实。
诚如前言论及,部队一旦招安定下来,便失去了抄掠这么一项最直接的大头经济来源。赵当世才切身感觉到,要自己凭空拿出每年二十五万两的钱来,谈何容易!
钱的问题,在大明朝、在流寇以至于关外,广泛存在。有手段的,比如张献忠、左良玉这种,通过各种渠道补贴军用;没手段的,那就只能叫天叫地一无所应,乃至最终兵士哗变,营毁军散了。
此外,根据王来兴与何可畏的交底,营中目前还存有粮草一万五千石、钱五千八百两,再怎么勒紧裤腰带,也只够支持全营两个月顶多。
赵当世因此而愁。
赵营规模远超正常参将援兵营的兵额,向朝廷绝要不到足额军饷,所以无法指望朝廷,要维持一定规模,必得自行筹措钱粮,解决钱粮问题也就成了赵营现阶段的头等大事。
几次会议下来,营中高层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要解此燃眉之急,所赖的无非还是“开源节流”这四字真言。
先说“节流”,经过营中各派激烈的讨论后,赵当世最终拍板定论,一万两千人,绝不是现在赵营能支撑得起的常备军数目。就看左良玉,那般财源广进,手中捏着的也不过五千来人,一如当初四川总兵侯良柱,把控了几乎所有的川陕通路,兵也多不过五千。这当然一方面是怕人数过多引起朝廷猜忌,另一方面也着实是疲于养兵的负担以及练兵的压力。
按计划,赵营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将野战兵力逐步压缩到五千到六千人,分别额度安排是无俦军二千五百、效节军一千五百、起浑军一千、飞捷营五百,其余亲养司、特勤司等等林林总总加起来一二百人不等。
“本想受了招安,就好过上逍遥日子,哪想到当了官,这手底下能使唤的兵马,还少了去。”郭如克本就对招安有意见,这下更是不满,私底下恁地牢骚满腹。
他的想法并非孤立,兵越带越少,营中军将也有好些感到郁闷。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赵当世的观点与他们不同。他从始至终都是精兵路线的坚定拥趸,偶尔顺势合营或者扩充都只能看作权宜之计。豢养庞大的军队,对后勤以及操练是极大的挑战,赵当世脑袋很清醒,裹挟蚁附加剽掠的法子当流寇可以使,要定下来万不可能。
他举例子给郭如克等人,说若营中养十万头猪用以作战,将会如何?结果自然是,既要面对战场毫无疑问的溃败,又要担负巨大的钱粮压力,一举双失,何苦而为。郭如克等若有所思,又听他苦口婆心晓以利害,倒也不是不明事体的人,那些不忿的话便都收了回去。按他们所想,多少年同甘共苦都和赵营一起捱过来了,不差这一时。兵没了往后做大做强可以再招,若赵营真给拖垮了,一切都于事无补。
再说“开源”。出乎赵当世的意料,这这一点上,何可畏胸中早有成竹。他主掌营中军资,并牵扯营中钱粮、人事等诸多方面,在后勤这一点上思虑最多,对于这一块的见解营中没有一个人能出其右。
他为赵当世列举了四项方略用以筹措军资。
第一,屯田。这其实也不能完全算作他提出来的,自古屯田皆是利军利民的善举。西汉时晁错、赵充国都提议过徙民实边、戍耕并顾的举措;东汉曹操在枣祗、韩浩等人建议下也以屯田给军,首年即“得榖百万斛”,后顾无忧;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大力推行卫所屯田,所谓“寓军于民”,其人更是得意道出“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的豪言。
回看赵营本身,朝廷既然接受了招安的请求,也不是只做些表面文章,多少还算厚道,给了一些实际的好处。其中就包括了枣阳县鹿头店西面的上好土地。枣阳历经战乱多年,百姓逃散、死亡多有,所以县内缺人耕种的无主荒地多有。据谕旨上称,划给赵营自给自足的土地有二百顷,但何可畏实地考察过,估计真实面积为一百五十顷左右。
北方多旱作,南方多稻米。明季亩产产量最高的太湖流域,腴田能达熟一季收获四、五石之上。江浙以及四川平均都在亩产三、四石,而湖广素为鱼米重地,尤其是东南逐渐转以棉、麻等经济作物为主之际,其地粮产更有较大发展。何可畏谨慎,保守估计,赵营的田亩产潜力最差也在三石。而以当前湖广普遍一年两熟、秋主春次的情况估计,秋作视为三石,那么春作产量为其一半,综合计算下来,一亩每年可有逾四石的收成。赵营的一百五十顷每年总计能产出稻米总量当在十二万石。
至于参与屯田的劳力,初步规划,裁撤的兵力不遣散,作为主力屯田兵,而赵营的战兵除却日常训练,也兼职耕种,如此一来,劳力绰绰有余,并不足为虑。十二万石供给军需、蓄为种子外,仍有结余,便可以外销。只此屯田一项,就足以供养起赵营上下的米粮之需求。
然则何可畏精明,照他所想,枣阳可用土地甚多,偌大赵营只得区区一百五十顷忒无道理,他向赵当世提议去和枣阳县交涉,至少要再索要一百五十顷好地。这件事赵当世还没有合适的由头,暂且按下不提。
第二,设卡。枣阳县的交通地位不言而喻,即便战乱时节,从河南、湖广、陕西等地往来的客商行人依然不绝如缕。赵营既然驻守在鹿头店咽喉要地,没理由不从过路费上分一杯羹,况且何可畏托庞劲明查访过,鹿头店四面,光巡检司设立的哨卡就有七八个。有赵营这座山压在上面,巡检苏照必然会有所让步。
在这一项上,何可畏的预期是每月先给个保底数字五十两,每年即是一千五百两,日后再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数目虽不多,但苍蝇再小也是肉,能有个入项终归不是坏事。
第三,银矿。不过此前因不知道大阜山的银脉,所以何可畏的想法是从枣阳县现有的两个银矿里尽量掺一脚。
然而现在有了大阜山,需得另当别论。总体看来,明代沿用前朝已成熟的吹灰法提银,效率并不算高,元代有端州蒙山场,年产银三万五千两为全国之冠,而明廷不重视矿业,以致天顺四年全国银产加起来也不过十八万两。由此可推知,无论左思礼再怎么吹的天花乱坠,大阜山的银产量也不会高到足以支持赵营随心所欲的地步。
第四,行商。这里主要指的就是四川沿口镇的孔庆年。当初赵营协助孔庆年灭了其他几家竞争对手,有此契机,孔庆年必当在这段真空时期全力以赴,将孔家的生意尽量铺开。赵当世现阶段还不打算找他,毕竟对方也是“百废待兴”,总得留些时间让他发展整顿。但日后打算基本是以孔家为中转,获取川、滇的米与火器等等军资用物。滇米之便宜,从徐弘祖所言“其地米价颇贱,二十文可饱三四人”可见一斑;而滇中又有交铳十分闻名,西南狼兵擅长用交铳,“精擅鸟铳,百发不失一”,也是补充赵营火器一个可选的来源。
虽有着孔庆年的幼女孔歆在营中为质,赵当世却并不打算以此为要挟,成为孔家的吸血蛀虫。毕竟互利互惠方能长久发展,竭泽而渔,不但耗死孔家,最终连累的还是赵营。赵当世与何可畏认为可以利用赵营驻扎在中原腹地的优势,成为孔家在大江中下游的分销商,这样的话,赵营既能获利,也可以反哺孔家,形成双赢的局面。
另外前往东南方面的赵虎刀、杜纯臣未有消息,暂不作考虑。
开源:屯田、设卡、银矿、行商;节流:战兵、屯田兵分离。这些便是何可畏数日来殚精竭虑的结果。
公正地说,除了他,营中确实再无人能着眼于赵营的实际,提出此建设性的建议。昌则玉、穆公淳等人固然才智过人,可术业有专攻,论及后勤,还是逊何可畏远矣。赵当世直到这当口,才蓦然惊觉,当初这个自己瞧不上眼的何可畏,当真是有着真才实学的干才,若没他在赵营幕后摊派筹划,很难想象只凭赵当世和一些门外汉,赵营的光景会是如何。再进一步说,赵当世承认,何可畏已经如同昌则玉、侯大贵等人一样,成为了营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求推荐、求月票~~~~
——————————————————————————————————————
“先生来得何其迟也!”赵当世笑着迎上去,左右眼神示意,负责引人入室的周文赫会意,当即转身掩门而出。
其时夜色已浓,但室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姗姗而来的左思礼显出几分讪色,搓着手道:“小人但怕白日间语态多有冒犯,令大人不喜,此前实是忐忑。”
赵当世与他分别坐定,笑道:“先生有难处,赵某怎会浑然不知其意。此事还得先赞先生睿智,若非多次提点,以赵某之愚鲁,恐怕当真郁垒难解。如今闲杂人等皆退散,只你我二人,正好畅谈。”
左思礼惭道:“早知大人如此秀慧绝伦,小人就该更从容才是。”说着轻摇其头,“看来左帅之言句句为实。”这时候,倒没了遮掩,率先把话给说开了。
赵当世笑笑道:“果然先生是左帅的体己人。实不相瞒,赵某钦慕左帅神仪已久,只恨当初官贼殊途,难以相见。现先生在,可一解我渴。”旋即问,“但不知左帅说过些什么?”
左思礼道:“左帅曾说,放眼当今天下,能称英雄豪杰者屈指可数。大明独占七分,其余三分则散于四海。”
赵当世皱眉笑着说道:“以我大明江山之广博、人才之繁盛,本该一囊宇内群雄,怎么居然也只能占有天下十之其七的英雄豪杰,敢请教另三分又作何解?”
左思礼答道:“左帅本人即是当是一等一的人物。他既有此格局,见人见事自不会像那些坐井观天之辈。”说到这里,声音一振道,“以左帅高见,此三分,两分在于流寇,一分在于关外。”紧接着继续补一句,“然而现下大人已然弃暗投明,贵为我天朝重将,那么论英雄豪杰,我大明可占八分,流寇、关外各占其一罢了。”
赵当世略略一想,道:“能得左帅青眼,赵某受宠若惊。然而既然说到了这里,便让我猜上一猜其余二分的殊荣花落谁家。”
在左思礼微笑注视下,赵当世往下说道:“那关外的一分,不消说,定然是如今建奴伪帝了。他虽坐享老奴之成,但上位以来征蒙古、伐朝鲜、一统诸部,不断开疆拓土甚至隐有与我大明分庭抗礼的气势,这般锐意进取的丰绩,足称英豪。”
左思礼应和道:“赵大人眼界不凡,小人佩服。这一分,的确无误。”
赵当世又猜:“那么另一分,难道是......西营的八大王张副将?”他故意没有说李自成,一来他知左良玉与张献忠瓜葛较多,二来当前李自成在陕西的处境并不妙,恐怕在左良玉眼中,还不够格。
但是左思礼却道:“大人错了。最后这一分,不是张副将,而是李闯。”并解释,“大人难道忘了,张献忠与你一起归顺朝廷,已不复为流寇。况且其人虽素称勇猛,可在我左帅手下屡战屡败,全然无法入围。而罗汝才、马守应之流更不足道,是以流寇中唯有李自成,在左帅眼中可堪英豪。”
赵当世寻思:“张献忠之所以为左良玉所轻,恐怕是因当初的杀兄之仇。但他既能纵览全局,看出黄台吉、李自成有成为天下人的资质,当真有些眼界。”左良玉目不识丁,也没有煊赫的背景,能一步步达到今日气象,自有其出类拔萃之处。只通过与左思礼的短短几句交谈,赵当世敢肯定,左良玉必是一个对形势看得很清楚,且颇能顺势而为的人。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会简单不少。
左思礼看着老实巴交,却很健谈,赵当世与他闲聊了将近有半个时辰,都不觉疲乏。到后来,随着交流的深入,二人的内容渐渐转向正题。
正题很简单,仅半刻钟不到,左思礼就将始末原原本本说了清楚。
原来这枣阳县不单是个交通要衢,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且不论县内拥有面积广大的膏腴土地,就县西南的青山、黄土堰二地皆产银矿,产量相当可观。
然而正题的焦点,却不在这两处银矿,而在鹿头店。
“此二矿坑近些年已有枯竭之色,想来开采时日无多。谁料就在半月前,大阜山又新探出了银脉,说是所蕴甚巨,如若开采,获利可想而知!”左思礼眼光炯炯,说罢喟叹一句,“怕真是龙兴照拂,荫庇此县。”鹿头店正东倚大阜山,与山中银脉自也近在咫尺。
这么一来,赵当世算是明白了这左思礼的来意,十有八九是左良玉看上了大阜山的这处银矿,想插一手捞些好处。
其实有明一代,对于采矿业基本是持消极态度。朱元璋甚至曾直截了当说:“银矿之弊,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所以明朝开国初期,涉及金、银、铜、水银等矿业基本照搬前代正常生产,并严禁民间私采,纵然是官府,也只“间或差官暂取,随即禁闭看守”。洪武之后禁令方开始松懈,例如永乐、成化年间都来湖广“大开矿采”。规模盛时,在武陵等十二县即开“二十一场,岁役民夫五十五万”。所以湖广采矿之业早有前例。当今律令废弛,利益当前,左良玉敢以一武官身份犯禁,亦不足为奇。
“左帅国之栋梁、深明大义,自从军至今,心中所想,无不是为百姓谋福祉、为朝廷分忧难。然而贼势披猖,其余官将暗弱,左帅要以一己之力撑起我大明的半边天又谈何容易。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继续保我明土之太平,不可无左帅,而左帅又不可无钱粮以资兵将驱使效力。因此特差小人来鹿头店,为大阜山银矿作计议。”左思礼滔滔而言,似乎在他心中,大明朝的天下全扛在左良玉一人肩上,他看到赵当世不住点头,心中满意,转言道,“然而左帅急公好义、周人之急的秉性世人皆知,而今贵营初来必定亟需军资,他素敬大人为人,故而便也设身处地想到了贵营的难处。因此打算,将这银矿之产出,与贵营相分。共得好处以资军用,携手匡扶我大明江山。”末了,更添一句,“若换作旁人,得不到他老人家青睐,是绝不可能得到这份照顾的。”
赵当世边听边想:“这左思礼说得好听,可剥茧抽丝不过是左良玉忧虑我进驻鹿头店独吞了大阜山银矿的好处,才派这左思礼来提个醒。”但是,想到这里,不禁触动了他这几日一直在思虑的一件事。他为了这件事,前前后后与昌则玉、侯大贵等营中文武商谈不下十次,至今尚未能定计。左思礼此来,正有不谋而合之意。
这件事,归结到底就是一个字——钱。
从前赵营依旧为寇时,赵当世虽说也时常为钱粮问题所困,但总的说来,那时候部队处在一个不停流动的状态,对于军资钱粮的短缺其实还比较好解决。无非就是多抄掠或者是暂时降低将士的生活成本,最最简单的开源手段罢了。非常时节,营中上下对困境常心理准备,所以每每遭遇难关,咬咬牙都能挺过去,可是,这样的情况,随着赵营归顺朝廷,获得了暂时的安定而不复存在。
钱粮使王来兴与内务使何可畏曾给赵当世细细算过账。
首先,这时节不论那些整日价苍惶度日、饱一顿饥一顿的流寇,单论明廷普通野战官军的平均薪资水平,大抵可视作日银三分加日米一升五合,若是马军则额外要加日银二分、日草一束、日豆三升等等。
赵当世接受招安后,放言要“全军同享富贵”,承诺先将兵士待遇与官军持平,所以立下军令,将军资白纸黑字写了下来,以安军心。具体每名普通兵士日银二分、日米二升,米按日给、银按月结。这样的条件,只要能坚持实现,其实比经常遇到欠饷缺粮的陕、豫官兵们要好上不少。
之所以要这么做,赵当世也是未雨绸缪。湖广势力纷杂,就看官军中,表面其乐融融,相安无事,其实私底下互相攻歼、互撬墙脚的事从来不绝。倘在待遇上与别家营头相去甚远,军队的凝聚力可想而知。而且失去了以对抗官军、劫掠屠城为的激励手段,一旦兵士在艰酸的条件下倦怠,军心很容易动摇,再想将一落千丈的失望重新振作,必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再有一点,便是赵当世体恤兵士,他认为吃饱饭是兵将们天经地义应该享受的最基本权利,如果主帅连全营上下的温饱都解决不了,那便不配统兵驭将,也没资格奢望沙场折桂。简而言之,他赵当世可以受委屈,赵营的兵“不能受委屈”。
赵营当前三军一营,总计有一万出头的人,马军将近一千五百。纵然将这些人全算成是最基本的步兵,将米、豆等全都折合成钱,赵营每个月也要为这一万二千人支付将近二万两银子的开销,依次一年下来,加上其他杂项开支,军费会在二十五万两上下浮动。
赵当世还质疑这估算的准确性,何可畏拿出册簿一项一项对给他看,他方才接受现实。
诚如前言论及,部队一旦招安定下来,便失去了抄掠这么一项最直接的大头经济来源。赵当世才切身感觉到,要自己凭空拿出每年二十五万两的钱来,谈何容易!
钱的问题,在大明朝、在流寇以至于关外,广泛存在。有手段的,比如张献忠、左良玉这种,通过各种渠道补贴军用;没手段的,那就只能叫天叫地一无所应,乃至最终兵士哗变,营毁军散了。
此外,根据王来兴与何可畏的交底,营中目前还存有粮草一万五千石、钱五千八百两,再怎么勒紧裤腰带,也只够支持全营两个月顶多。
赵当世因此而愁。
赵营规模远超正常参将援兵营的兵额,向朝廷绝要不到足额军饷,所以无法指望朝廷,要维持一定规模,必得自行筹措钱粮,解决钱粮问题也就成了赵营现阶段的头等大事。
几次会议下来,营中高层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要解此燃眉之急,所赖的无非还是“开源节流”这四字真言。
先说“节流”,经过营中各派激烈的讨论后,赵当世最终拍板定论,一万两千人,绝不是现在赵营能支撑得起的常备军数目。就看左良玉,那般财源广进,手中捏着的也不过五千来人,一如当初四川总兵侯良柱,把控了几乎所有的川陕通路,兵也多不过五千。这当然一方面是怕人数过多引起朝廷猜忌,另一方面也着实是疲于养兵的负担以及练兵的压力。
按计划,赵营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将野战兵力逐步压缩到五千到六千人,分别额度安排是无俦军二千五百、效节军一千五百、起浑军一千、飞捷营五百,其余亲养司、特勤司等等林林总总加起来一二百人不等。
“本想受了招安,就好过上逍遥日子,哪想到当了官,这手底下能使唤的兵马,还少了去。”郭如克本就对招安有意见,这下更是不满,私底下恁地牢骚满腹。
他的想法并非孤立,兵越带越少,营中军将也有好些感到郁闷。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赵当世的观点与他们不同。他从始至终都是精兵路线的坚定拥趸,偶尔顺势合营或者扩充都只能看作权宜之计。豢养庞大的军队,对后勤以及操练是极大的挑战,赵当世脑袋很清醒,裹挟蚁附加剽掠的法子当流寇可以使,要定下来万不可能。
他举例子给郭如克等人,说若营中养十万头猪用以作战,将会如何?结果自然是,既要面对战场毫无疑问的溃败,又要担负巨大的钱粮压力,一举双失,何苦而为。郭如克等若有所思,又听他苦口婆心晓以利害,倒也不是不明事体的人,那些不忿的话便都收了回去。按他们所想,多少年同甘共苦都和赵营一起捱过来了,不差这一时。兵没了往后做大做强可以再招,若赵营真给拖垮了,一切都于事无补。
再说“开源”。出乎赵当世的意料,这这一点上,何可畏胸中早有成竹。他主掌营中军资,并牵扯营中钱粮、人事等诸多方面,在后勤这一点上思虑最多,对于这一块的见解营中没有一个人能出其右。
他为赵当世列举了四项方略用以筹措军资。
第一,屯田。这其实也不能完全算作他提出来的,自古屯田皆是利军利民的善举。西汉时晁错、赵充国都提议过徙民实边、戍耕并顾的举措;东汉曹操在枣祗、韩浩等人建议下也以屯田给军,首年即“得榖百万斛”,后顾无忧;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大力推行卫所屯田,所谓“寓军于民”,其人更是得意道出“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的豪言。
回看赵营本身,朝廷既然接受了招安的请求,也不是只做些表面文章,多少还算厚道,给了一些实际的好处。其中就包括了枣阳县鹿头店西面的上好土地。枣阳历经战乱多年,百姓逃散、死亡多有,所以县内缺人耕种的无主荒地多有。据谕旨上称,划给赵营自给自足的土地有二百顷,但何可畏实地考察过,估计真实面积为一百五十顷左右。
北方多旱作,南方多稻米。明季亩产产量最高的太湖流域,腴田能达熟一季收获四、五石之上。江浙以及四川平均都在亩产三、四石,而湖广素为鱼米重地,尤其是东南逐渐转以棉、麻等经济作物为主之际,其地粮产更有较大发展。何可畏谨慎,保守估计,赵营的田亩产潜力最差也在三石。而以当前湖广普遍一年两熟、秋主春次的情况估计,秋作视为三石,那么春作产量为其一半,综合计算下来,一亩每年可有逾四石的收成。赵营的一百五十顷每年总计能产出稻米总量当在十二万石。
至于参与屯田的劳力,初步规划,裁撤的兵力不遣散,作为主力屯田兵,而赵营的战兵除却日常训练,也兼职耕种,如此一来,劳力绰绰有余,并不足为虑。十二万石供给军需、蓄为种子外,仍有结余,便可以外销。只此屯田一项,就足以供养起赵营上下的米粮之需求。
然则何可畏精明,照他所想,枣阳可用土地甚多,偌大赵营只得区区一百五十顷忒无道理,他向赵当世提议去和枣阳县交涉,至少要再索要一百五十顷好地。这件事赵当世还没有合适的由头,暂且按下不提。
第二,设卡。枣阳县的交通地位不言而喻,即便战乱时节,从河南、湖广、陕西等地往来的客商行人依然不绝如缕。赵营既然驻守在鹿头店咽喉要地,没理由不从过路费上分一杯羹,况且何可畏托庞劲明查访过,鹿头店四面,光巡检司设立的哨卡就有七八个。有赵营这座山压在上面,巡检苏照必然会有所让步。
在这一项上,何可畏的预期是每月先给个保底数字五十两,每年即是一千五百两,日后再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数目虽不多,但苍蝇再小也是肉,能有个入项终归不是坏事。
第三,银矿。不过此前因不知道大阜山的银脉,所以何可畏的想法是从枣阳县现有的两个银矿里尽量掺一脚。
然而现在有了大阜山,需得另当别论。总体看来,明代沿用前朝已成熟的吹灰法提银,效率并不算高,元代有端州蒙山场,年产银三万五千两为全国之冠,而明廷不重视矿业,以致天顺四年全国银产加起来也不过十八万两。由此可推知,无论左思礼再怎么吹的天花乱坠,大阜山的银产量也不会高到足以支持赵营随心所欲的地步。
第四,行商。这里主要指的就是四川沿口镇的孔庆年。当初赵营协助孔庆年灭了其他几家竞争对手,有此契机,孔庆年必当在这段真空时期全力以赴,将孔家的生意尽量铺开。赵当世现阶段还不打算找他,毕竟对方也是“百废待兴”,总得留些时间让他发展整顿。但日后打算基本是以孔家为中转,获取川、滇的米与火器等等军资用物。滇米之便宜,从徐弘祖所言“其地米价颇贱,二十文可饱三四人”可见一斑;而滇中又有交铳十分闻名,西南狼兵擅长用交铳,“精擅鸟铳,百发不失一”,也是补充赵营火器一个可选的来源。
虽有着孔庆年的幼女孔歆在营中为质,赵当世却并不打算以此为要挟,成为孔家的吸血蛀虫。毕竟互利互惠方能长久发展,竭泽而渔,不但耗死孔家,最终连累的还是赵营。赵当世与何可畏认为可以利用赵营驻扎在中原腹地的优势,成为孔家在大江中下游的分销商,这样的话,赵营既能获利,也可以反哺孔家,形成双赢的局面。
另外前往东南方面的赵虎刀、杜纯臣未有消息,暂不作考虑。
开源:屯田、设卡、银矿、行商;节流:战兵、屯田兵分离。这些便是何可畏数日来殚精竭虑的结果。
公正地说,除了他,营中确实再无人能着眼于赵营的实际,提出此建设性的建议。昌则玉、穆公淳等人固然才智过人,可术业有专攻,论及后勤,还是逊何可畏远矣。赵当世直到这当口,才蓦然惊觉,当初这个自己瞧不上眼的何可畏,当真是有着真才实学的干才,若没他在赵营幕后摊派筹划,很难想象只凭赵当世和一些门外汉,赵营的光景会是如何。再进一步说,赵当世承认,何可畏已经如同昌则玉、侯大贵等人一样,成为了营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