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7章:杀尽江南百万兵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顶点中文网 www.ddzw.io,最快更新逍遥江山最新章节!
徐显宗起先对宁王如此赞扬一个后辈,并不福气,可此时听宁王一件件的说来,心头既惊讶,又是佩服,同时心怀沮丧,淡淡的道:“此人无论是心智、还是手段都非我等能抗衡,如今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事情都难以阻挡他的手段,王爷的苏州梦,我的商业好处只能付之东流了?”
宁王微微一笑,并没有立即应答,而是将低头品味碗中的糊羹,这糊羹流行江西一带始于元朝开始,江西地区过年传统菜式。有着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其特色是香气浓郁,荤素搭配,羹浓味美。但流传并不广,到本朝洪武的时候,据说洪武爷还是大将军没做皇帝时,一次败北让他在路途中又饥又渴。途径一户人家,想讨一点吃的充饥。但这农夫家很穷,于是把剩下的蔬菜、红薯、萝卜、加上一点盐、加上一点水煮了一锅汤给他吃。洪武爷认为这是他一生最好吃的汤。后来洪武爷当了皇帝还时时想起那一顿最美味的汤。于是派人把那农夫找来在做给他吃。天哪,当时的那种汤怎么能做给皇帝吃?农夫把这事告诉了皇宫的厨师。厨师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鸡肉呀、猪肚、鸡肝还有许多山珍海味把它们切碎、加上红薯粉而做成一碗羹给朱元璋皇帝吃。于是皇帝又赐给大臣们吃,后来慢慢传到民间。民间就以喜庆的日子时做上一锅羹大家来分享,这道寻常的糊羹就名动江西了,但凡来这里的客人,没有不吃上一碗的,宁王倒不觉得这道菜有多么好吃,而是吃这道菜肴能缅怀其父皇,平日里总会吃上一碗,此时慢慢的将一碗糊羹品了干净,才继续说道:“论人望,论手段,论心计,论皇帝的宠信,朝臣的支持,我们的确不能比,可任何事,任何人都有他的弱点,只要找到了他们的弱点,看似强大的这一切都可以瞬间土崩瓦解,这一点我的四皇兄可是最擅长的?”
两人都是从当年走出来的人,徐显宗虽没参与那场足以改变徐家权势的战事,但毕竟是亲眼目睹了,对于宁王所指自是心知肚明了,当年朱棣以一府之地对抗整个大明王朝,谁都不敢相信朱棣能有取得成功,山东一战,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叔侄之战,可谓是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了,这种战术看似极其危险,可事实证明这样也是最有效的,非但有效,还借此机会成就了为后人赞扬的永乐盛世,朱棣能以一府之地,藩王之姿,对抗整个建文朝,取代建文帝成就一代雄主,靠的固然是他果然的能力,但说到底还是看住了建文帝的弱点,经过洪武的杀戮,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一帮文弱书生,不知兵事,反观朱棣以北平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夺取了侄儿的江山,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战事,不过短短四年的功夫,就以朱棣取得天下而告终,可见任何的强大的势力并未牢不可破,一旦找到了其固有的弱点,一击必中,必是土崩瓦解之势。
“王爷可找到了此人的弱点?”徐显宗有些期待的问。
宁王淡淡淡一笑道:“不敢说全部找到了,只怕也是**不离十了?”
徐显宗大喜道:“王爷此话当真?”
宁王颔了颔首道:“当然?”
“此人的弱点是?”徐显宗迫不及待的问:“眼前的局面虽不利,但朱棣能凭一府之地挫败拥有整个大明江山的建文帝,靠的寻到了弱点,反过来说只要宁王所找到的弱点够准确,毁一个姓杨的,一个苏州城并非不可能的?”因此对宁王下面的话,他充满了期盼。
宁王也显得有些兴奋,忽的伸出两根手指,道:“通过本王观察,此人一共有两个弱点?其一,年纪太轻,性子太急?”
徐显宗道:“请王爷明示?”
宁王点了点头道:“本王问你大明商业如何?”
徐显宗没想到宁王问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微微楞了一下,一时竟不知该如何作答,但他毕竟是徐家之后,堂堂的魏国公,处境不变的风度还在,稍作沉吟,便有了思绪,道:“我朝洪武来自民间,自登基之初,便重农抑商,曾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先王之世,野无不耕之民,室无不蚕之女,水旱无虞,饥寒不至。自什一之途开,奇巧之技作,而后农桑之业废。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之,欲人无贫,得乎?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把商业视为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抑商之意溢于言表,为了防止商人队伍扩大,千方百计阻止农民经商。苏、松、嘉、湖、杭五郡地狭人稠,“细民无田以耕,往往逐末利”,洪武三年,“令五郡民无田产者在临濠开种。采取移民屯垦的方式阻断无田农民的经商之路。商业便一直是我大明的末业,不为人所看重?如今商业虽有发展,但也因城池而言,南京、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镇,南北大运河沿岸,出现了清江浦、济宁州、临清州、天津卫、河西务等一大批新兴商业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间及周围,陆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中小城市看着是不错,可王爷也该知道,这些表明的风光多半都在大商人的手中,那些小商人因身份地位的缘故,并不理想,甚至许多还不如百姓?”
宁王点了点头道:“国公分析所说正是本王所想的,洪武爷以雄才伟略扫平天下的,登基为帝,其眼光绝非你我能看得明白的,他曾说过,古先哲王之时,其民有四,曰士农工商,皆专其业,所以国无游民,人安物阜而致治雍雍也。朕有天下,务俾农尽力畎亩,士笃于仁义,商贾以通有无,工技专于艺业。所以然者,盖欲各安其生也。然农或怠于耕作,士或隳于修行,工商或流于游惰,岂朕不能申明旧章而致欤?抑污染胡俗尚未革欤?然则,民食何由而足,教化何由而兴也!尔户部即榜谕天下,其令四民务在各守其业。这固然表明了父皇重农抑商的政策,但你细细体会,便会发现父皇的用意实在太过久远,非你我能看的明白的,大明以农业立国,必定重农,但自古天下的农民居多,商人毕竟是少数,在老天爷不给脸的年月,百姓获利不易,相对商获利则易!二农业是大明赖以生存的命脉,是关乎数千万百姓活命的基础,大明江山长治久安的根基,若人皆趋于利,如果农民转向其他获利行业,作为百姓生存基础的农业就会动摇,弄不好危机了大明江山。元氏阍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鞑子的江山,就是因朝廷集权涣散,民间的势力强大,才酿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乱,碰上了昏君,天下文风而动,江山势必饱受影响,一旦君王解救不及时,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了,商人心思活络,凡凡事以利为先,若朝廷不加以压制,在地方上必是盘根错节,必成尾大不掉之势,与江山巩固而言,大大不利,这也是为何,父皇登基之初,就下令把江南14万户民众迁到他的老家安徽凤阳,其中有很多就是富商地主,据记载三吴地区的巨姓大族离开故土后顿成离水之鱼,资产全数流失,在数年之内,或死或迁,无一存者,这并非父皇心狠,实则是为了朝廷大局顾虑才不得不如此做,在定都南京后,父皇又先后分两次,把天下万户富商迁居到南京,这几乎是对商人一次致命的打击,以至于整个洪武一朝商人可谓是惨痛的日子。”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徐显宗起先对宁王如此赞扬一个后辈,并不福气,可此时听宁王一件件的说来,心头既惊讶,又是佩服,同时心怀沮丧,淡淡的道:“此人无论是心智、还是手段都非我等能抗衡,如今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事情都难以阻挡他的手段,王爷的苏州梦,我的商业好处只能付之东流了?”
宁王微微一笑,并没有立即应答,而是将低头品味碗中的糊羹,这糊羹流行江西一带始于元朝开始,江西地区过年传统菜式。有着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其特色是香气浓郁,荤素搭配,羹浓味美。但流传并不广,到本朝洪武的时候,据说洪武爷还是大将军没做皇帝时,一次败北让他在路途中又饥又渴。途径一户人家,想讨一点吃的充饥。但这农夫家很穷,于是把剩下的蔬菜、红薯、萝卜、加上一点盐、加上一点水煮了一锅汤给他吃。洪武爷认为这是他一生最好吃的汤。后来洪武爷当了皇帝还时时想起那一顿最美味的汤。于是派人把那农夫找来在做给他吃。天哪,当时的那种汤怎么能做给皇帝吃?农夫把这事告诉了皇宫的厨师。厨师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鸡肉呀、猪肚、鸡肝还有许多山珍海味把它们切碎、加上红薯粉而做成一碗羹给朱元璋皇帝吃。于是皇帝又赐给大臣们吃,后来慢慢传到民间。民间就以喜庆的日子时做上一锅羹大家来分享,这道寻常的糊羹就名动江西了,但凡来这里的客人,没有不吃上一碗的,宁王倒不觉得这道菜有多么好吃,而是吃这道菜肴能缅怀其父皇,平日里总会吃上一碗,此时慢慢的将一碗糊羹品了干净,才继续说道:“论人望,论手段,论心计,论皇帝的宠信,朝臣的支持,我们的确不能比,可任何事,任何人都有他的弱点,只要找到了他们的弱点,看似强大的这一切都可以瞬间土崩瓦解,这一点我的四皇兄可是最擅长的?”
两人都是从当年走出来的人,徐显宗虽没参与那场足以改变徐家权势的战事,但毕竟是亲眼目睹了,对于宁王所指自是心知肚明了,当年朱棣以一府之地对抗整个大明王朝,谁都不敢相信朱棣能有取得成功,山东一战,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叔侄之战,可谓是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了,这种战术看似极其危险,可事实证明这样也是最有效的,非但有效,还借此机会成就了为后人赞扬的永乐盛世,朱棣能以一府之地,藩王之姿,对抗整个建文朝,取代建文帝成就一代雄主,靠的固然是他果然的能力,但说到底还是看住了建文帝的弱点,经过洪武的杀戮,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一帮文弱书生,不知兵事,反观朱棣以北平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夺取了侄儿的江山,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战事,不过短短四年的功夫,就以朱棣取得天下而告终,可见任何的强大的势力并未牢不可破,一旦找到了其固有的弱点,一击必中,必是土崩瓦解之势。
“王爷可找到了此人的弱点?”徐显宗有些期待的问。
宁王淡淡淡一笑道:“不敢说全部找到了,只怕也是**不离十了?”
徐显宗大喜道:“王爷此话当真?”
宁王颔了颔首道:“当然?”
“此人的弱点是?”徐显宗迫不及待的问:“眼前的局面虽不利,但朱棣能凭一府之地挫败拥有整个大明江山的建文帝,靠的寻到了弱点,反过来说只要宁王所找到的弱点够准确,毁一个姓杨的,一个苏州城并非不可能的?”因此对宁王下面的话,他充满了期盼。
宁王也显得有些兴奋,忽的伸出两根手指,道:“通过本王观察,此人一共有两个弱点?其一,年纪太轻,性子太急?”
徐显宗道:“请王爷明示?”
宁王点了点头道:“本王问你大明商业如何?”
徐显宗没想到宁王问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微微楞了一下,一时竟不知该如何作答,但他毕竟是徐家之后,堂堂的魏国公,处境不变的风度还在,稍作沉吟,便有了思绪,道:“我朝洪武来自民间,自登基之初,便重农抑商,曾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先王之世,野无不耕之民,室无不蚕之女,水旱无虞,饥寒不至。自什一之途开,奇巧之技作,而后农桑之业废。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之,欲人无贫,得乎?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把商业视为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抑商之意溢于言表,为了防止商人队伍扩大,千方百计阻止农民经商。苏、松、嘉、湖、杭五郡地狭人稠,“细民无田以耕,往往逐末利”,洪武三年,“令五郡民无田产者在临濠开种。采取移民屯垦的方式阻断无田农民的经商之路。商业便一直是我大明的末业,不为人所看重?如今商业虽有发展,但也因城池而言,南京、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镇,南北大运河沿岸,出现了清江浦、济宁州、临清州、天津卫、河西务等一大批新兴商业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间及周围,陆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中小城市看着是不错,可王爷也该知道,这些表明的风光多半都在大商人的手中,那些小商人因身份地位的缘故,并不理想,甚至许多还不如百姓?”
宁王点了点头道:“国公分析所说正是本王所想的,洪武爷以雄才伟略扫平天下的,登基为帝,其眼光绝非你我能看得明白的,他曾说过,古先哲王之时,其民有四,曰士农工商,皆专其业,所以国无游民,人安物阜而致治雍雍也。朕有天下,务俾农尽力畎亩,士笃于仁义,商贾以通有无,工技专于艺业。所以然者,盖欲各安其生也。然农或怠于耕作,士或隳于修行,工商或流于游惰,岂朕不能申明旧章而致欤?抑污染胡俗尚未革欤?然则,民食何由而足,教化何由而兴也!尔户部即榜谕天下,其令四民务在各守其业。这固然表明了父皇重农抑商的政策,但你细细体会,便会发现父皇的用意实在太过久远,非你我能看的明白的,大明以农业立国,必定重农,但自古天下的农民居多,商人毕竟是少数,在老天爷不给脸的年月,百姓获利不易,相对商获利则易!二农业是大明赖以生存的命脉,是关乎数千万百姓活命的基础,大明江山长治久安的根基,若人皆趋于利,如果农民转向其他获利行业,作为百姓生存基础的农业就会动摇,弄不好危机了大明江山。元氏阍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鞑子的江山,就是因朝廷集权涣散,民间的势力强大,才酿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乱,碰上了昏君,天下文风而动,江山势必饱受影响,一旦君王解救不及时,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了,商人心思活络,凡凡事以利为先,若朝廷不加以压制,在地方上必是盘根错节,必成尾大不掉之势,与江山巩固而言,大大不利,这也是为何,父皇登基之初,就下令把江南14万户民众迁到他的老家安徽凤阳,其中有很多就是富商地主,据记载三吴地区的巨姓大族离开故土后顿成离水之鱼,资产全数流失,在数年之内,或死或迁,无一存者,这并非父皇心狠,实则是为了朝廷大局顾虑才不得不如此做,在定都南京后,父皇又先后分两次,把天下万户富商迁居到南京,这几乎是对商人一次致命的打击,以至于整个洪武一朝商人可谓是惨痛的日子。”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