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顶点中文网 www.ddzw.io,最快更新代周最新章节!
蒋延嗣虽然年小,但见爷爷怒了,也不敢再大声哭喊,只是委屈着自己爬了起来,挂着泪花和满身尘土躲到了父亲的身后。
从那以后,蒋季良天不大亮就把蒋延嗣叫起来,带到自己屋中,蒋福荃和陈氏知道父亲用心良苦,也不多说什么,只是有些心痛孩子而已。
蒋季良把蒋延嗣叫到屋里,并不许他到处走动,让他正襟危坐在一把椅子上,凭着自己的见识阅历给他讲些经传故事、先贤古哲的立志、发愤、成材的过程,偶尔也讲讲蒋氏先辈开创家业之艰辛。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五岁的蒋延嗣已经俨然一副读书人的模样。虽然识字不多,读书只有几页,但心计已经超过了所有同龄的孩子,再加上一肚子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听来的历史典故,即使嘴上不说,也能使人感觉到他的不同凡响。
而这时,巴东县令百里无忌已经攻下蜀国三州,建立庆州,并且在庆州再建了一个军械坊,蒋季良和朱彭亮也已经入股第二个军械坊,百里无忌的成功使得朱、蒋二人水涨船高。
不管是金钱上,还是在巴东的地位上,朱、蒋二人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蒋季良都已经决定将宝压在百里无忌身上。
一辈子光宗耀祖的念想,也许,真要实现了。
而出仕的人选只有一个,蒋延嗣。
想着自己亲手带大的孙子将来能衣锦还乡。蒋季良不禁打心底笑出声来。
蒋季良请来巴东县最有学问的陈先生开蒋延嗣开蒙,这位陈先生为蒋延嗣取了个字“伯涵”。从此五岁的蒋延嗣开始了他的仕途学问。
开春了,清明前的几场春雨似乎在催促人们。田畴上的繁忙劳作又该开始了。
边上的小河水也涨了起来,河边的青石上又能听到浣纱女的笑声和孩子们的嬉闹声,这些声音都汇同着河水一起顺流而下。
蒋延嗣和母亲陈氏也蹲在河边的一条青石上,陈氏背后还背着蒋延嗣的妹妹蒋玉屏,牢牢的背带使小姑娘一动也不能动,咿咿呀呀地叫个不停。
私塾的陈先生今天家里来了远客,很早就把学散了。
陈氏低头久了。觉得背上的蒋玉屏越来越重,脖子也酸痛起来,便直起上身向河边望了望。正在这时候,见一条青白色的水蛇快速向蒋延嗣游来。
“母亲。”倒是蒋延嗣先叫了起来:“这根木棍象不象爷爷的拐杖?”
陈氏定睛细看时,蒋延嗣手中已经拿着一根笔直光滑的树杈了。
陈氏心想:“莫非是自己看花了眼?”明明看见一条白蛇,怎么变成了蒋延嗣手里的树杈了呢?
她转身问蒋延嗣:“伯涵。你看见这水里有蛇吗?”
蒋延嗣摇摇头。
陈氏不禁一笑。她想起了五年前,蒋延嗣降生那晚蒋季良做的梦了,于是继续问蒋延嗣:“你知道你出生那天,天上飞来了什么?”
蒋延嗣答道:“爷爷说是看见了一条大蟒蛇飞进了院里,然后我就生出来。母亲,真是这样吗?”
望着儿子稚趣认真的小脸,陈氏又笑了笑,说:“你呀。是巨蟒投的胎,投生在我的肚子里。这是老天爷赐福,让你长大去当大官,为蒋家光宗耀祖。”
这些话把本来就糊里糊涂的蒋延嗣弄得更不知所措,他总也搞不懂这巨蟒、母亲的肚子和自己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他至少明白了“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有官做”这个学而优则仕的道理。
私塾的陈先生对蒋延嗣的要求相当严格,不许有半点儿懈怠,陈先生或许是个出类拔萃的读书人,但他绝不是一个好教书先生,虽然已过知天命之年,却还没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
尤其是对如蒋延嗣年幼的孩子,需要谆谆教导、循序渐进,而这位陈先生则不然,他的法宝概括起来就只有三个字,即“念”、“背”、“打”,比如教蒋延嗣学千字文,先生操着一口方言乡音先读:“天地玄黄。”
蒋延嗣也就举着一卷比他身子还大的大书跟着“天地玄黄”一遍,然后便是先生一阵摇头晃脑地转文,天者天也,万事之始也……
可怜蒋延嗣到头来也不明白这“天地玄黄”中的玄黄是不是可以吃?长在什么地方?
念完了还要背,蒋延嗣意思都没弄懂,又怎能流利地背出来?
于是,不由分说,陈先生就举起镇尺打他皮肤娇嫩的左手,因为右手还要学写字。
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法把蒋延嗣变“哑”了,整日里除了能听见他背书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他说别的,过于沉重的精神负担压抑了他的天真烂漫,让他过早地象那些汲汲于功名的儒生一样,只知有文章而不知有自己。
万事都不是只有一面,陈先生也有他的优点,就是做事极为认真,从不打马虎眼,有时甚至认真得有些迂腐。
他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蒋延嗣。在他看来,为学之人只有做尽犄角旮旯的学问,才能有治国安邦的大用。这一点对蒋延嗣一生都影响颇深。
蒋延嗣在私塾里的学业并不十分精进,可也能跟上陈先生讲授的课程,两年间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的课程都已学完,又开始学习论语、中庸了。除此之外,陈先生还教他背些唐代著名的大家诗词,告诉他一些吟诗答对的基本方法。
在同龄的孩子中,蒋延嗣似乎属于不太伶俐的一个。好在他懂得努力用功,除了寡言少语,什么也不比别有孩子逊色。他争强好胜,特别是在学问上,倘若陈先生夸了谁的字好,他就拼命临贴,把他超过;倘若陈先生说了谁对了一副好对子,他也会搜肠刮肚,想出一联比那还好的。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大概就是继承了陈先生的衣钵。
如果说蒋延嗣学问上的精细认真是陈先生的功劳,那么蒋延嗣的勤俭、孝顺则是秉承了蒋季良的优点。
蒋延嗣虽然年小,但见爷爷怒了,也不敢再大声哭喊,只是委屈着自己爬了起来,挂着泪花和满身尘土躲到了父亲的身后。
从那以后,蒋季良天不大亮就把蒋延嗣叫起来,带到自己屋中,蒋福荃和陈氏知道父亲用心良苦,也不多说什么,只是有些心痛孩子而已。
蒋季良把蒋延嗣叫到屋里,并不许他到处走动,让他正襟危坐在一把椅子上,凭着自己的见识阅历给他讲些经传故事、先贤古哲的立志、发愤、成材的过程,偶尔也讲讲蒋氏先辈开创家业之艰辛。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五岁的蒋延嗣已经俨然一副读书人的模样。虽然识字不多,读书只有几页,但心计已经超过了所有同龄的孩子,再加上一肚子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听来的历史典故,即使嘴上不说,也能使人感觉到他的不同凡响。
而这时,巴东县令百里无忌已经攻下蜀国三州,建立庆州,并且在庆州再建了一个军械坊,蒋季良和朱彭亮也已经入股第二个军械坊,百里无忌的成功使得朱、蒋二人水涨船高。
不管是金钱上,还是在巴东的地位上,朱、蒋二人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蒋季良都已经决定将宝压在百里无忌身上。
一辈子光宗耀祖的念想,也许,真要实现了。
而出仕的人选只有一个,蒋延嗣。
想着自己亲手带大的孙子将来能衣锦还乡。蒋季良不禁打心底笑出声来。
蒋季良请来巴东县最有学问的陈先生开蒋延嗣开蒙,这位陈先生为蒋延嗣取了个字“伯涵”。从此五岁的蒋延嗣开始了他的仕途学问。
开春了,清明前的几场春雨似乎在催促人们。田畴上的繁忙劳作又该开始了。
边上的小河水也涨了起来,河边的青石上又能听到浣纱女的笑声和孩子们的嬉闹声,这些声音都汇同着河水一起顺流而下。
蒋延嗣和母亲陈氏也蹲在河边的一条青石上,陈氏背后还背着蒋延嗣的妹妹蒋玉屏,牢牢的背带使小姑娘一动也不能动,咿咿呀呀地叫个不停。
私塾的陈先生今天家里来了远客,很早就把学散了。
陈氏低头久了。觉得背上的蒋玉屏越来越重,脖子也酸痛起来,便直起上身向河边望了望。正在这时候,见一条青白色的水蛇快速向蒋延嗣游来。
“母亲。”倒是蒋延嗣先叫了起来:“这根木棍象不象爷爷的拐杖?”
陈氏定睛细看时,蒋延嗣手中已经拿着一根笔直光滑的树杈了。
陈氏心想:“莫非是自己看花了眼?”明明看见一条白蛇,怎么变成了蒋延嗣手里的树杈了呢?
她转身问蒋延嗣:“伯涵。你看见这水里有蛇吗?”
蒋延嗣摇摇头。
陈氏不禁一笑。她想起了五年前,蒋延嗣降生那晚蒋季良做的梦了,于是继续问蒋延嗣:“你知道你出生那天,天上飞来了什么?”
蒋延嗣答道:“爷爷说是看见了一条大蟒蛇飞进了院里,然后我就生出来。母亲,真是这样吗?”
望着儿子稚趣认真的小脸,陈氏又笑了笑,说:“你呀。是巨蟒投的胎,投生在我的肚子里。这是老天爷赐福,让你长大去当大官,为蒋家光宗耀祖。”
这些话把本来就糊里糊涂的蒋延嗣弄得更不知所措,他总也搞不懂这巨蟒、母亲的肚子和自己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他至少明白了“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有官做”这个学而优则仕的道理。
私塾的陈先生对蒋延嗣的要求相当严格,不许有半点儿懈怠,陈先生或许是个出类拔萃的读书人,但他绝不是一个好教书先生,虽然已过知天命之年,却还没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
尤其是对如蒋延嗣年幼的孩子,需要谆谆教导、循序渐进,而这位陈先生则不然,他的法宝概括起来就只有三个字,即“念”、“背”、“打”,比如教蒋延嗣学千字文,先生操着一口方言乡音先读:“天地玄黄。”
蒋延嗣也就举着一卷比他身子还大的大书跟着“天地玄黄”一遍,然后便是先生一阵摇头晃脑地转文,天者天也,万事之始也……
可怜蒋延嗣到头来也不明白这“天地玄黄”中的玄黄是不是可以吃?长在什么地方?
念完了还要背,蒋延嗣意思都没弄懂,又怎能流利地背出来?
于是,不由分说,陈先生就举起镇尺打他皮肤娇嫩的左手,因为右手还要学写字。
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法把蒋延嗣变“哑”了,整日里除了能听见他背书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他说别的,过于沉重的精神负担压抑了他的天真烂漫,让他过早地象那些汲汲于功名的儒生一样,只知有文章而不知有自己。
万事都不是只有一面,陈先生也有他的优点,就是做事极为认真,从不打马虎眼,有时甚至认真得有些迂腐。
他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蒋延嗣。在他看来,为学之人只有做尽犄角旮旯的学问,才能有治国安邦的大用。这一点对蒋延嗣一生都影响颇深。
蒋延嗣在私塾里的学业并不十分精进,可也能跟上陈先生讲授的课程,两年间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的课程都已学完,又开始学习论语、中庸了。除此之外,陈先生还教他背些唐代著名的大家诗词,告诉他一些吟诗答对的基本方法。
在同龄的孩子中,蒋延嗣似乎属于不太伶俐的一个。好在他懂得努力用功,除了寡言少语,什么也不比别有孩子逊色。他争强好胜,特别是在学问上,倘若陈先生夸了谁的字好,他就拼命临贴,把他超过;倘若陈先生说了谁对了一副好对子,他也会搜肠刮肚,想出一联比那还好的。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大概就是继承了陈先生的衣钵。
如果说蒋延嗣学问上的精细认真是陈先生的功劳,那么蒋延嗣的勤俭、孝顺则是秉承了蒋季良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