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害人的新政 求保底票票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顶点中文网 www.ddzw.io,最快更新天朝之梦最新章节!
又是一个秋收将近,和去年不同,大明的东南八省终于迎来了一个丰年,但在两江的农村,却处处弥漫着忧愁的气息。
泸州府合肥县城外,一群农人刚割完稻子,聚在一起聊天,不,应该是聚在一起诉苦。吧嗒吧嗒抽着水烟,话里话外都在埋怨这世道不好。
“真是想不明白,我家的几亩旱地,怎么就成了水田,要按照上田来纳粮了呢?”
“是啊,我家里面也一样,本来是中田,现在官府一查田亩,就说是上田,田赋立马涨了一倍!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还不是朱家皇帝的新政闹的?原来的老办法挺好的,他偏偏要改什么绅民均税,那些官老爷如何肯和咱们一样纳粮?还不是想方设法把手里面的田都记成了下田了……”
“那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凭什么把咱们的中田、下田变成上田呢?”
“当然是为了完成上面额定的税收呗,老爷手里面的田都是下田,税当然少缴,上面的税额又不减,自然只能让咱们这些苦汉子来顶缸了!”
“唉,这样可怎么办啊!难道也要和东乡李家的那几个佃户一样去关外谋生?”
这话题实在有些沉重,一张张朴实黝黑的面孔上都浮现出了浓重的怨色。
“这个世道变来变去,总是他们豪门大户得利,咱们小家小户吃亏啊!东乡的李家的几千亩上好的水田一查都查成了旱田,还都是下田,可咱们……”
“咱们怎么和李家比啊?人家一门二公,听说朱皇帝原本是要给李二封王的,结果李二谦虚推辞才封了个公,这么大的功臣县官张老爷还不使劲儿巴结?”
“哼,什么功臣!不就是卖主求荣吗?要不是他们李家,这安徽现在还是大清皇上的呢!”
“哎哟,这个话不能乱说。要是让当官的知道了可不得了,一顿板子是逃不掉的!搞不好还要吃官司!”
“都没得活路了,还怕什么板子怕什么官司?就是吃官司也是流放关外流放婆罗洲……”
“唉,其实查成了上田也没什么。听说今年完粮的时候没有什么长价短价了,都按照平价来完,这样算下来还是合算的。”
“你当然合算了,你家本来就是十二亩上田!现在没了长价就少缴一半的田赋,每年省下六七石谷子,很快要发了!”
“才六七石谷子,发个啥?村里面入行伍的那几家才是真的发呢!每家在武昌府分到了20亩上好的水田,10年以后还能再得到关外的20亩上田!”
说到军饷田,众人都唉声叹气,现在不是当初了。大明皇上不怎么招兵了,难得招几个人也得有门路才能去当,哪里轮得到寻常小民?就在这时,几个人走了过来,听到大家的议论。大声道:“现在还可以参加集体农庄去关外啊。朝廷发了明旨,一丁一妇之家都能有五十亩地,虽然没有田契,不过却是永佃免租子的,等于是自己的,还免三年田赋,官家还给路费、种子、口粮、建房费呢!”
说话之人是一身士人打扮。戴着儒尽,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算盘,看上去不是地主就是管家,搞不好还有个秀才功名。
“关外都是活不下去的人才去的,咱们好歹还有几亩地,没有到那个份上。听说关外的鞑子可凶呢。抓到咱们这些南边过去的都要割脑袋的……”
“唉,再被官府逼下去就不好说了,这把骨头真不知道要丢在关外还是埋在南洋了!”
“老李啊,你也是李合肥家的人,是不是能帮咱们乡亲们说说话啊?还是原来的办法。咱们情愿交长价。”
其实按照原来的办法交“长价”,大部分农人的负担比现在的办法甚至还要重一些。但是这个时代中国内陆地区的农人总喜欢好规矩老办法,不肯尝试新事物的。对于整顿田赋的态度都是如此,何况离家万里呢?如果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还真没有几多少人肯下南洋、闯关东、走美洲的。
这个合肥李家的男子哈哈笑道:“我可没功夫帮你们说话,因为我很快就要走了,去南洋和李四老爷一起开个橡胶园子,你们有人想和我一起去吗?我出每年100块银元的工价,比你们在家乡种地的收入高出好几倍啊!”
说起去南洋开橡胶园,这李家男子脸上就光彩四溢,这个买卖是李合肥家的四老爷李蕴章告诉他的,说是皇帝老子都在婆罗洲办了大胶园,现在一年能赚上千万银元!李文安、李鸿章都看着眼馋,把应天府的赐田都卖了钱,让李蕴章带着去投资胶园,说是稳赚不赔的!这位老李家的堂房兄弟会做生意,当下就决定把家里的田都卖了,和李蕴章一起去南洋发财。他已经盘算好了,一边和李蕴章合伙办胶园,一边想办法在兰芳大公国的政府里面谋个差事,怎么都强过在安徽乡下当土财主啊……
这个名叫李庆章的男子看没有人肯跟他走,摇摇头就带着几个家丁走了。农人们默默地看着他的背影,好半晌才有人道:“这老李家已经有那么多银子田地了,怎么还不太平,万里迢迢跑去婆罗洲呢?”
另有人道:“都说南洋好发财,现在看起来是有几分理的,那李庆章多抠门的人,居然一开口就给100块一年的工价,顶一个八九品的官了!”
又有人附和:“听说皖南已经有不少人去南洋发财了,他们比咱们淮南人可精明,大概真是不错的。”
这个时代的合肥还是泸州府的一座小县城,论起繁华程度远远比不上南边靠长江边上的安庆府,那里才是安徽一省的首府。所以沿江而上调查大明百姓疾苦的肃顺一行并没有来到合肥,而是在安庆府转悠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安徽省巡抚衙门所在的怀宁县城。
“果然是民不聊生了!看看,那个什么顺风行门口自卖去南洋的猪仔都排出长队了!恩铭,咱们大清那会儿可没有这回事吧?”
肃顺坐在一家名叫麦龙香的包子铺里面,一边吃着鲜美多汁的肉包子,一边指着对面一家顺风行的商号对身边的白恩铭说道。
肃顺已经让手下人打听过了,顺风行是最近两年发起来的一家徽商商号,东家姓胡,是跑南洋航线卖猪仔发的家,现在还在南洋开了一家名为埠康银行的“钱庄”,主业是南洋和大明本土的小额汇兑,也红火的不得了。不过人家的猪仔买卖也没放下,而是趁着大明国内民不聊生的机会变本加厉做大,在安徽所有的县城都开了分号,招诱贫苦民人下南洋去闯荡。最近还开通了南下澳大利亚的航线——现在澳大利亚悉尼附近又发现金矿(新金山)了!
白恩铭却摇头苦笑,心说:“大清朝那时候怎么没有人下南洋?没有人下南洋,南洋那里那么多华人哪儿来的?”
不嘴上却只能附和肃顺道:“六爷所言极是,朱济世的地盘上的确是民不聊生……”
肃顺又叹了口气:“怎么就没有士绅闹事呢?这些读圣贤书的人怎么没有一点骨气?想当初雍正爷搞摊丁入亩还起了好大波澜呢!”
白恩铭心道:“摊丁入亩多收的银子是归朝廷的,下面的士绅当然要闹一闹了。朱济世这里,安徽地方上收取的银子基本上是应付本省开支,官员俸禄又占了大头,多收了银子都是安徽当地官员的,现在又是本地人当本地官,那帮士绅还闹个鬼啊!”
又是一个秋收将近,和去年不同,大明的东南八省终于迎来了一个丰年,但在两江的农村,却处处弥漫着忧愁的气息。
泸州府合肥县城外,一群农人刚割完稻子,聚在一起聊天,不,应该是聚在一起诉苦。吧嗒吧嗒抽着水烟,话里话外都在埋怨这世道不好。
“真是想不明白,我家的几亩旱地,怎么就成了水田,要按照上田来纳粮了呢?”
“是啊,我家里面也一样,本来是中田,现在官府一查田亩,就说是上田,田赋立马涨了一倍!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还不是朱家皇帝的新政闹的?原来的老办法挺好的,他偏偏要改什么绅民均税,那些官老爷如何肯和咱们一样纳粮?还不是想方设法把手里面的田都记成了下田了……”
“那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凭什么把咱们的中田、下田变成上田呢?”
“当然是为了完成上面额定的税收呗,老爷手里面的田都是下田,税当然少缴,上面的税额又不减,自然只能让咱们这些苦汉子来顶缸了!”
“唉,这样可怎么办啊!难道也要和东乡李家的那几个佃户一样去关外谋生?”
这话题实在有些沉重,一张张朴实黝黑的面孔上都浮现出了浓重的怨色。
“这个世道变来变去,总是他们豪门大户得利,咱们小家小户吃亏啊!东乡的李家的几千亩上好的水田一查都查成了旱田,还都是下田,可咱们……”
“咱们怎么和李家比啊?人家一门二公,听说朱皇帝原本是要给李二封王的,结果李二谦虚推辞才封了个公,这么大的功臣县官张老爷还不使劲儿巴结?”
“哼,什么功臣!不就是卖主求荣吗?要不是他们李家,这安徽现在还是大清皇上的呢!”
“哎哟,这个话不能乱说。要是让当官的知道了可不得了,一顿板子是逃不掉的!搞不好还要吃官司!”
“都没得活路了,还怕什么板子怕什么官司?就是吃官司也是流放关外流放婆罗洲……”
“唉,其实查成了上田也没什么。听说今年完粮的时候没有什么长价短价了,都按照平价来完,这样算下来还是合算的。”
“你当然合算了,你家本来就是十二亩上田!现在没了长价就少缴一半的田赋,每年省下六七石谷子,很快要发了!”
“才六七石谷子,发个啥?村里面入行伍的那几家才是真的发呢!每家在武昌府分到了20亩上好的水田,10年以后还能再得到关外的20亩上田!”
说到军饷田,众人都唉声叹气,现在不是当初了。大明皇上不怎么招兵了,难得招几个人也得有门路才能去当,哪里轮得到寻常小民?就在这时,几个人走了过来,听到大家的议论。大声道:“现在还可以参加集体农庄去关外啊。朝廷发了明旨,一丁一妇之家都能有五十亩地,虽然没有田契,不过却是永佃免租子的,等于是自己的,还免三年田赋,官家还给路费、种子、口粮、建房费呢!”
说话之人是一身士人打扮。戴着儒尽,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算盘,看上去不是地主就是管家,搞不好还有个秀才功名。
“关外都是活不下去的人才去的,咱们好歹还有几亩地,没有到那个份上。听说关外的鞑子可凶呢。抓到咱们这些南边过去的都要割脑袋的……”
“唉,再被官府逼下去就不好说了,这把骨头真不知道要丢在关外还是埋在南洋了!”
“老李啊,你也是李合肥家的人,是不是能帮咱们乡亲们说说话啊?还是原来的办法。咱们情愿交长价。”
其实按照原来的办法交“长价”,大部分农人的负担比现在的办法甚至还要重一些。但是这个时代中国内陆地区的农人总喜欢好规矩老办法,不肯尝试新事物的。对于整顿田赋的态度都是如此,何况离家万里呢?如果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还真没有几多少人肯下南洋、闯关东、走美洲的。
这个合肥李家的男子哈哈笑道:“我可没功夫帮你们说话,因为我很快就要走了,去南洋和李四老爷一起开个橡胶园子,你们有人想和我一起去吗?我出每年100块银元的工价,比你们在家乡种地的收入高出好几倍啊!”
说起去南洋开橡胶园,这李家男子脸上就光彩四溢,这个买卖是李合肥家的四老爷李蕴章告诉他的,说是皇帝老子都在婆罗洲办了大胶园,现在一年能赚上千万银元!李文安、李鸿章都看着眼馋,把应天府的赐田都卖了钱,让李蕴章带着去投资胶园,说是稳赚不赔的!这位老李家的堂房兄弟会做生意,当下就决定把家里的田都卖了,和李蕴章一起去南洋发财。他已经盘算好了,一边和李蕴章合伙办胶园,一边想办法在兰芳大公国的政府里面谋个差事,怎么都强过在安徽乡下当土财主啊……
这个名叫李庆章的男子看没有人肯跟他走,摇摇头就带着几个家丁走了。农人们默默地看着他的背影,好半晌才有人道:“这老李家已经有那么多银子田地了,怎么还不太平,万里迢迢跑去婆罗洲呢?”
另有人道:“都说南洋好发财,现在看起来是有几分理的,那李庆章多抠门的人,居然一开口就给100块一年的工价,顶一个八九品的官了!”
又有人附和:“听说皖南已经有不少人去南洋发财了,他们比咱们淮南人可精明,大概真是不错的。”
这个时代的合肥还是泸州府的一座小县城,论起繁华程度远远比不上南边靠长江边上的安庆府,那里才是安徽一省的首府。所以沿江而上调查大明百姓疾苦的肃顺一行并没有来到合肥,而是在安庆府转悠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安徽省巡抚衙门所在的怀宁县城。
“果然是民不聊生了!看看,那个什么顺风行门口自卖去南洋的猪仔都排出长队了!恩铭,咱们大清那会儿可没有这回事吧?”
肃顺坐在一家名叫麦龙香的包子铺里面,一边吃着鲜美多汁的肉包子,一边指着对面一家顺风行的商号对身边的白恩铭说道。
肃顺已经让手下人打听过了,顺风行是最近两年发起来的一家徽商商号,东家姓胡,是跑南洋航线卖猪仔发的家,现在还在南洋开了一家名为埠康银行的“钱庄”,主业是南洋和大明本土的小额汇兑,也红火的不得了。不过人家的猪仔买卖也没放下,而是趁着大明国内民不聊生的机会变本加厉做大,在安徽所有的县城都开了分号,招诱贫苦民人下南洋去闯荡。最近还开通了南下澳大利亚的航线——现在澳大利亚悉尼附近又发现金矿(新金山)了!
白恩铭却摇头苦笑,心说:“大清朝那时候怎么没有人下南洋?没有人下南洋,南洋那里那么多华人哪儿来的?”
不嘴上却只能附和肃顺道:“六爷所言极是,朱济世的地盘上的确是民不聊生……”
肃顺又叹了口气:“怎么就没有士绅闹事呢?这些读圣贤书的人怎么没有一点骨气?想当初雍正爷搞摊丁入亩还起了好大波澜呢!”
白恩铭心道:“摊丁入亩多收的银子是归朝廷的,下面的士绅当然要闹一闹了。朱济世这里,安徽地方上收取的银子基本上是应付本省开支,官员俸禄又占了大头,多收了银子都是安徽当地官员的,现在又是本地人当本地官,那帮士绅还闹个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