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决战天下 第008章 募兵制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顶点中文网 www.ddzw.io,最快更新大宋第一盗最新章节!
第六卷 决战天下 第008章 募兵制
谢慕华看到曹彬的神色,就把他的想法猜了七八分,接着说道:“其实为了防止将领专权……现在大宋的募兵制要改。”
“兵贵精而不贵多。”
这句话,曹彬是十分认同的,苻坚八十万大军被数万东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曹操以少胜多打出官渡之战。随后又在赤壁之战作为反面教材证明了兵多不是取胜的关键。
宋军只要能保持完整强悍的战斗力,能够维持着赵匡胤建国之初那支铁血雄师的本色。这样的军队,有三十万人,足够挑战契丹了。
中原地方很大,如果说每地均要驻防的话,需要的军队数目的确不少。但是谢慕华提出的军区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每个军区都要负责自己辖区的安全。其实内陆怎么可能有外敌入侵呢?最多是有人造反罢了。
造反这种事,谢慕华是十分明白的。按照中国人的性格,不是逼得一点活路都没有,谁也不会去做杀官造反的事情。朝政只要清明,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造反的人,就几乎不会出现。
而且,五大辖区之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中央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应内地的叛乱。若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种庞大造反趋势,一点点小人利欲熏心,想要做出什么勾当来,那要消灭他们,实在是太简单了。
主要的军队维持在三十万之间就行了。
谢慕华侃侃而谈:“保持军队的素质,重在练兵和实战。而保持军队的数量和质量,就要不断有新人涌现,不断有老人离开。咱们大宋的军制,按照现在的规模发展下去,很容易就形成了冗兵,对于军队素质的提高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所以,我想把军队的年龄控制在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
曹彬有些犯愁,宋军现在的体制问题在于宋朝继承的是唐末五代的传统,采用募兵制作为国家兵役制度的主体。
募兵制本身对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不利影响。在募兵的战斗力方面,唐后期以募兵为主的军队,仍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甚至由于其高度职业化而更胜府兵一筹,河北地区的藩镇正是依靠这些军队而将契丹等民族挡在塞外;至五代时期,周世宗大败辽军靠的也是全面募兵制招来的雇佣兵;宋朝太祖太宗时期,全国更是清一色的募兵,但战斗力同样很强,两次北伐的失败是宋朝指挥方式、临敌决策和后勤保障上出了岔子,而不是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宋朝的募兵制在招募方向上有着严重问题。其招募的对象经常是一些市井流氓、强盗;同时自北宋开始,每逢灾荒年,朝廷就要从灾民、流民里面大量募兵,以消除民间暴动的隐患。
这种做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民起义暴动的危险,但从长远上讲,这也给军队带来巨大的战斗力下降问题。同时,由于宋朝朝廷不考虑已有的军队数量,无限制地募兵,“吏以所募多寡为赏罚格,诸军子弟悉听隶籍,禁军额员多选本城补填,故庆历中内外禁、厢军总一百二十五万”导致军队数量激增,造成军费支出上的巨大黑洞。
军费开支巨大,训练费用就开始匮乏,使得宋朝在军队的训练和纪律管理方面非常疏忽。军队在招募之后,没有严格的训练和纪律,导致产生严重的。
在军队编制上,宋代实行禁军和厢军两级体制。其中禁军是正规军,主要的作战任务由他们承担。而厢军名义上是军队,实际通常只从事工程、运输等等后勤任务,甚至经常担任各种杂役。
“其实按照谢相公的想法,也不是不可行。只是突然进行这样的整改,整个禁军就要面临大裁军。提取精兵是一方面。可是让他们放马归山之后,如何安置这些已经退伍的官兵,就是个问题了。”
曹彬愁眉苦脸的说道。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谢慕华自信满满的说道:“军制要改,兵员素质要提高,阵痛只是一时的。从长远来看,那是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地方的官员要积极配合军队建设。别的不说,现在大宋的人口并不算多。我们可以鼓励不适合留在军中服役的官兵去开垦荒山。他们开垦出来的土地,即为私有,只需要朝国家缴纳一些象征性的钱财,以后按年朝地方交上基本的赋税,便可以永远的持有下去。我相信,这样可以激励许多人去开垦荒田。”
曹彬点了点头,谢慕华这个想法是十分现实的,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混战之后,如今大宋的人口还真的不算多。相对来说,土地还是够用的。
假如谢慕华真的能够对契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从幽燕以北,直到上京,大片大片的黑土地就可以控制在汉人的手中。那些土地,哪怕养活几百万人都行。契丹人不种田,难道咱们汉人还能不会种田吗?
许多官兵向往的都是“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农民只要有了地,就什么都不怕。他们离开了军队,生活依然有保障。大宋并不缺钱,现在还有日本的金银源源不断的送过来。给予退伍官兵适当的安家费,是绝对做得到的。
谢慕华看曹彬接受自己的意见,接着说道:“除了种地之外,我们也要鼓励年轻人参军。当兵,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好处。比如,他们退伍之后要做生意,可以减免赋税。他们的后代若是想读书考科举,地方要给予教育上的支持。总之,是要把加入禁军,当成一个光荣而又有实际利益的事情来办。”
人都是现实的,不能永远活在理想之中,当最初的渐渐淡去的时候,大家思考的依然是生存的问题。
就好像当契丹人虎视眈眈想要入侵中原,汉人们可以放下一切团结起来,跟契丹人战斗到底。
而契丹人没有入侵,那汉人们想的就是,今天能不能吃饱肚子,明天要拿什么去赚钱,后天是不是敢娶个老婆生个孩子。
“谢相公这些话,的确发人深省。”
曹彬沉重的点了点头。
其实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实行募兵制的朝代,从制度的先进性来说,宋代的确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一个巅峰时期。
自宋朝以后,无论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还是吹嘘的天花乱坠的什么“康乾盛世”都远远达不到宋朝的水准。
宋代并没有鼓吹任何一个时期是盛世。但是宋人可以很骄傲的说,放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整个宋代都是经济上的盛世。
所以,一个国家的两大支柱,军队和财政。谢慕华只需要去烦恼,如何解决军队的问题就行了。而且,有钱好办事,只要能抓住大权,把自己的政策轰轰烈烈的推广下去,就足以解决许多问题。
哪个不听话的,就杀。谢慕华已经具备了作为独裁者的基本要求。
“这些事,我一个人一个脑袋,也不知道要想多久才能有完美的结果。自然是要大家伙儿群策群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的。”
谢慕华认真的说道:“曹相公等,在军中有着赫赫威名,有着丰富的经验,你们的意见对于我来说,太宝贵了。希望曹相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都多多说出来。”
经历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曹彬,早已看透了帝王权术,谢慕华这么一说,又隐约唤起了曹彬当初的一丝。
曹彬想了想,说道:“相公,自从商周以来,军队的建设一直是以十五为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军队编制都不相同,但是共同点是军队的编制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期,秦国已经有了“二五百主”也就是一千人以上的整体编制。”
曹彬解释道:“从中唐以来,就有着“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恶习。朝代国家的更迭,让人目不暇接。所以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我们都明白的。非如此无法长治久安。”
“其实还有个别的办法。”
曹彬笑道。
这些话,假如是面对着赵匡胤,曹彬是绝对不敢说的,但是对这谢慕华,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况且,谢慕华种种做法,已经表明了他是一个改革派的身份,曹彬有些藏了很多年的想法,自然也就敢吐露出来。
谢慕华感兴趣的说道:“愿闻其详。”
“最好的办法,是保持军队的基本编制,但是控制规模在千人左右。但凡需要大军出动者,皆临时整编。”
曹彬说道:“这个办法,相公以为如何?”
千人左右?
谢慕华一想,顿时清清楚楚。其实曹彬的意思,暗合后世的军制,也符合中国古代军队的发展,大军建制是要越来越小。
一千多人,就算是一个团吧,按团为单位,比方一个军下属九个团。直接领兵的是九个团长们,而不是上面的师长军长。九个团长不可能一起造反吧?零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简单的多了。
而以前像赵匡胤这样的叛乱,直接就是三军总司令级别的背叛。如此一来,自谢慕华之后,也很难有人把个人威信遍布全军了。
“好办法。”
谢慕华心中还有一些主意,想要跟曹彬再研究一下后来曾国藩是怎么建立湘军体系的,还有就是清朝绿营的优劣等等。
曹彬一看就知道谢慕华还有很多点子没说出来,笑呵呵的说道:“谢相公,不如就在我这寒舍,备些菜肴,咱们长谈一番可好?”
“好。”
谢慕华想也不想,马上应允下来。
第六卷 决战天下 第008章 募兵制
谢慕华看到曹彬的神色,就把他的想法猜了七八分,接着说道:“其实为了防止将领专权……现在大宋的募兵制要改。”
“兵贵精而不贵多。”
这句话,曹彬是十分认同的,苻坚八十万大军被数万东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曹操以少胜多打出官渡之战。随后又在赤壁之战作为反面教材证明了兵多不是取胜的关键。
宋军只要能保持完整强悍的战斗力,能够维持着赵匡胤建国之初那支铁血雄师的本色。这样的军队,有三十万人,足够挑战契丹了。
中原地方很大,如果说每地均要驻防的话,需要的军队数目的确不少。但是谢慕华提出的军区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每个军区都要负责自己辖区的安全。其实内陆怎么可能有外敌入侵呢?最多是有人造反罢了。
造反这种事,谢慕华是十分明白的。按照中国人的性格,不是逼得一点活路都没有,谁也不会去做杀官造反的事情。朝政只要清明,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造反的人,就几乎不会出现。
而且,五大辖区之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中央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应内地的叛乱。若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种庞大造反趋势,一点点小人利欲熏心,想要做出什么勾当来,那要消灭他们,实在是太简单了。
主要的军队维持在三十万之间就行了。
谢慕华侃侃而谈:“保持军队的素质,重在练兵和实战。而保持军队的数量和质量,就要不断有新人涌现,不断有老人离开。咱们大宋的军制,按照现在的规模发展下去,很容易就形成了冗兵,对于军队素质的提高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所以,我想把军队的年龄控制在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
曹彬有些犯愁,宋军现在的体制问题在于宋朝继承的是唐末五代的传统,采用募兵制作为国家兵役制度的主体。
募兵制本身对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不利影响。在募兵的战斗力方面,唐后期以募兵为主的军队,仍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甚至由于其高度职业化而更胜府兵一筹,河北地区的藩镇正是依靠这些军队而将契丹等民族挡在塞外;至五代时期,周世宗大败辽军靠的也是全面募兵制招来的雇佣兵;宋朝太祖太宗时期,全国更是清一色的募兵,但战斗力同样很强,两次北伐的失败是宋朝指挥方式、临敌决策和后勤保障上出了岔子,而不是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宋朝的募兵制在招募方向上有着严重问题。其招募的对象经常是一些市井流氓、强盗;同时自北宋开始,每逢灾荒年,朝廷就要从灾民、流民里面大量募兵,以消除民间暴动的隐患。
这种做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民起义暴动的危险,但从长远上讲,这也给军队带来巨大的战斗力下降问题。同时,由于宋朝朝廷不考虑已有的军队数量,无限制地募兵,“吏以所募多寡为赏罚格,诸军子弟悉听隶籍,禁军额员多选本城补填,故庆历中内外禁、厢军总一百二十五万”导致军队数量激增,造成军费支出上的巨大黑洞。
军费开支巨大,训练费用就开始匮乏,使得宋朝在军队的训练和纪律管理方面非常疏忽。军队在招募之后,没有严格的训练和纪律,导致产生严重的。
在军队编制上,宋代实行禁军和厢军两级体制。其中禁军是正规军,主要的作战任务由他们承担。而厢军名义上是军队,实际通常只从事工程、运输等等后勤任务,甚至经常担任各种杂役。
“其实按照谢相公的想法,也不是不可行。只是突然进行这样的整改,整个禁军就要面临大裁军。提取精兵是一方面。可是让他们放马归山之后,如何安置这些已经退伍的官兵,就是个问题了。”
曹彬愁眉苦脸的说道。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谢慕华自信满满的说道:“军制要改,兵员素质要提高,阵痛只是一时的。从长远来看,那是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地方的官员要积极配合军队建设。别的不说,现在大宋的人口并不算多。我们可以鼓励不适合留在军中服役的官兵去开垦荒山。他们开垦出来的土地,即为私有,只需要朝国家缴纳一些象征性的钱财,以后按年朝地方交上基本的赋税,便可以永远的持有下去。我相信,这样可以激励许多人去开垦荒田。”
曹彬点了点头,谢慕华这个想法是十分现实的,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混战之后,如今大宋的人口还真的不算多。相对来说,土地还是够用的。
假如谢慕华真的能够对契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从幽燕以北,直到上京,大片大片的黑土地就可以控制在汉人的手中。那些土地,哪怕养活几百万人都行。契丹人不种田,难道咱们汉人还能不会种田吗?
许多官兵向往的都是“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农民只要有了地,就什么都不怕。他们离开了军队,生活依然有保障。大宋并不缺钱,现在还有日本的金银源源不断的送过来。给予退伍官兵适当的安家费,是绝对做得到的。
谢慕华看曹彬接受自己的意见,接着说道:“除了种地之外,我们也要鼓励年轻人参军。当兵,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好处。比如,他们退伍之后要做生意,可以减免赋税。他们的后代若是想读书考科举,地方要给予教育上的支持。总之,是要把加入禁军,当成一个光荣而又有实际利益的事情来办。”
人都是现实的,不能永远活在理想之中,当最初的渐渐淡去的时候,大家思考的依然是生存的问题。
就好像当契丹人虎视眈眈想要入侵中原,汉人们可以放下一切团结起来,跟契丹人战斗到底。
而契丹人没有入侵,那汉人们想的就是,今天能不能吃饱肚子,明天要拿什么去赚钱,后天是不是敢娶个老婆生个孩子。
“谢相公这些话,的确发人深省。”
曹彬沉重的点了点头。
其实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实行募兵制的朝代,从制度的先进性来说,宋代的确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一个巅峰时期。
自宋朝以后,无论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还是吹嘘的天花乱坠的什么“康乾盛世”都远远达不到宋朝的水准。
宋代并没有鼓吹任何一个时期是盛世。但是宋人可以很骄傲的说,放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整个宋代都是经济上的盛世。
所以,一个国家的两大支柱,军队和财政。谢慕华只需要去烦恼,如何解决军队的问题就行了。而且,有钱好办事,只要能抓住大权,把自己的政策轰轰烈烈的推广下去,就足以解决许多问题。
哪个不听话的,就杀。谢慕华已经具备了作为独裁者的基本要求。
“这些事,我一个人一个脑袋,也不知道要想多久才能有完美的结果。自然是要大家伙儿群策群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的。”
谢慕华认真的说道:“曹相公等,在军中有着赫赫威名,有着丰富的经验,你们的意见对于我来说,太宝贵了。希望曹相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都多多说出来。”
经历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曹彬,早已看透了帝王权术,谢慕华这么一说,又隐约唤起了曹彬当初的一丝。
曹彬想了想,说道:“相公,自从商周以来,军队的建设一直是以十五为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军队编制都不相同,但是共同点是军队的编制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期,秦国已经有了“二五百主”也就是一千人以上的整体编制。”
曹彬解释道:“从中唐以来,就有着“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恶习。朝代国家的更迭,让人目不暇接。所以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我们都明白的。非如此无法长治久安。”
“其实还有个别的办法。”
曹彬笑道。
这些话,假如是面对着赵匡胤,曹彬是绝对不敢说的,但是对这谢慕华,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况且,谢慕华种种做法,已经表明了他是一个改革派的身份,曹彬有些藏了很多年的想法,自然也就敢吐露出来。
谢慕华感兴趣的说道:“愿闻其详。”
“最好的办法,是保持军队的基本编制,但是控制规模在千人左右。但凡需要大军出动者,皆临时整编。”
曹彬说道:“这个办法,相公以为如何?”
千人左右?
谢慕华一想,顿时清清楚楚。其实曹彬的意思,暗合后世的军制,也符合中国古代军队的发展,大军建制是要越来越小。
一千多人,就算是一个团吧,按团为单位,比方一个军下属九个团。直接领兵的是九个团长们,而不是上面的师长军长。九个团长不可能一起造反吧?零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简单的多了。
而以前像赵匡胤这样的叛乱,直接就是三军总司令级别的背叛。如此一来,自谢慕华之后,也很难有人把个人威信遍布全军了。
“好办法。”
谢慕华心中还有一些主意,想要跟曹彬再研究一下后来曾国藩是怎么建立湘军体系的,还有就是清朝绿营的优劣等等。
曹彬一看就知道谢慕华还有很多点子没说出来,笑呵呵的说道:“谢相公,不如就在我这寒舍,备些菜肴,咱们长谈一番可好?”
“好。”
谢慕华想也不想,马上应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