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中文网 >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 > 223.第223章 :司徒公夙夜请出战(一)
223.第223章 :司徒公夙夜请出战(一)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顶点中文网 www.ddzw.io,最快更新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最新章节!
“大将军见笑,”兰京谦道,“君有命,不敢辞。”他心里其实对高澄并没有什么太大好感。再说高澄明明知道他曾经随扈溧阳公主出使过魏国,现在又说这样的话,好像记不起前情似的。
高澄打量着兰京,目中别有深意。“不然,梁帝识人之明,想必不会错,南梁诗礼之地,将军久沐风华,岂能不胜任?”
崔季舒看了一眼高澄,又转回头来看着兰京。
“大将军谬赞。”他略一沉吟,又回道,“我朝偏安一隅久矣,诗书之盛继建安之风至今,无论上下,人皆追慕。”
崔季舒本就是个诗礼之家出身的公子,听兰京论起文风来,话说得客气,实则是暗讽北朝,心里颇有点不以为然。他不插话,暗自细看,觉得兰京人物实在普通,不像是什么文采风流的贵胄公子。只看起来觉得此人目中倔强难掩,便知其人行事必激进。不明白世子怎么这么有心情和他闲聊,或者是想问溧阳公主的事也未可知?崔季舒看一眼高澄,又暗想,世子大概也是不好问出口吧?
“久闻梁帝陛下文武兼备,通文史又好佛,擅音律及诗词、书法,听闻故太子也文采翡然,今太子也继其兄之风,倒也让人心向往之。”高澄微笑道,态度分外和蔼。
“我朝皇帝陛下心存悲悯,常以己身舍入佛寺为众生祈福,宫中上下举国之内莫不以帝之好为己之爱,国中佛风盛行久矣,人人皆有慈悲之心,不愿杀戮。太子殿下甚是仁和,喜读诗书,擅作歌赋,连太孙……”兰京忽觉话说得有点滑脱,便又转寰道,“只可惜大将军身份贵重又兼国之柱石,若不然能游历建康与太子殿下倾谈倒也是一桩美事。”兰京其实是想以他的畅想来表达梁与魏修好的天下大治盛况。
高澄微笑道,“可惜无缘。”
崔季舒接了话也跟兰京闲聊起来,“吾也久闻大梁官家心存仁厚,对太子同侪辈子侄者尽皆视如骨肉。如此仁君,总令人心向往之。”趁着此间无人,崔季舒也不妨合着郎主的意思说了些出格儿的话,反正总没别人听到。
“崔侍郎倒真是洞晓内情。”兰京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道,“官家待临贺郡王、贞阳侯倒比己出更溺爱。太子对兄弟更仁厚,既便七殿下那样任性,太子也常说‘七官可悯’,不予计较。”兰京有点不明白这位大将军将他带至此处,问的都是闲话,究竟要意欲何为?
兰京口中的贞阳侯,名唤萧渊明,是梁帝萧衍兄之子;“七官”萧绎是太子的弟弟,萧衍七子。太子说“七官可悯”是因为萧绎自幼因病伤一目,难免为人多疑、任性。
兰京奇怪的是,既是私下盘问,何以高澄一句都不提溧阳公主,问的都是不相干的人,无所谓的事。还是他心里本是想问的,却难以出口,只好转弯抹角地探寻。正心里起疑,忽听崔季舒问道,“公主殿下可好?”
兰京听崔季舒终于把这话问出了口,他反倒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溧阳公主的心思他完全清楚,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和魏国的大将军高澄有过一次提剑相向的对决。而当时喝止他的溧阳公主也就等于把她的心事完全公开给他了。
“殿下甚好。”兰京模糊笼统地答了一句,不由自主地转头看上座的高澄。
高澄居然面不改色地正盯着他。
兰京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没想到这位大将军如此心机深沉,由此便替公主不值。心中暗想,公主殿下完美如天人一般,真该被人视如珍宝,然而在此大将军眼中却泯然众人矣。也许他是宠爱过她,但至少此刻在他看来,大将军心里并没有对公主另眼相待。由此兰京对这位大将军更没了好感。
莫名其妙的冲撞,莫名其妙的问话,莫名其妙地离开。兰京离开酒肆早已无处搜寻临贺郡王萧正德的下落,便怏怏回馆驿去了。
崔季舒亲眼看着兰京离开,又回到酒肆的静室中,见高澄还坐在原处未动,若有所思的样子,他也自顾自地坐下来问道,“郎主还要去建康吗?此人前后两次到邺城,判若两人。前番盛心机,此次装痴愚,郎主真以为他是有问必答吗?”
“为何不去?”高澄淡淡反问道,“难道建康犹胜虎穴?”他一边说一边起身站立,盯着也慌乱跟着起身的崔季舒,“崔叔正,不但我要去,你也要跟着我一同去建康。”说完丢下崔季舒便走。
梁使离开邺城时和来的当日几乎如出一辙,同样没有兴起任何的震动和波澜,就好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一般。自然不干皇帝元善见和大将军高澄的事。事先已再次陛见辞行,而启程的当日,宫中传出魏帝元善见御体微恙有消息,倒更能引起人的关注。因此梁国临贺郡王萧正德、都官尚书羊侃及侍从的将军兰京也就只能是默默离开了。
不只魏宫中,甚至百官,都知道皇帝待皇后亲厚。宫掖中侍御的嫔妃不少,进献的美女也多,但这都不关皇后的事,并不能与皇后相提并论。皇帝染恙,索性就一直宿于皇后的寝宫椒房殿。可见皇帝对皇后的亲信依赖。正因为如此,爱乌及乌,连皇后双生的兄长,别人眼中痴愚的太原公、侍中高洋都得到了皇帝的特别看重。
大将军高澄不知是浑然不知,还是有心不管,也并未为梁使送行,反倒避开了萧正德等人去送另外一个人。
这个人就高敖曹。
初冬日难得的好天气,大将军也难得的好兴致。冬日寒冷此时已让人领略,但高澄、高敖曹都不是畏冷的人,反倒在邺城郊外尽兴赛马。这在他们两个人来说也是罕见和难得的一幕。
你来我往几番下来,互有胜负,但两个人的心都不在此,也就尽兴而收了。高澄随意地提着缰绳,任凭自己的坐骑漫步在将枯未枯的荒草间,抬头便见远处群山重重,身后又是华丽城阙,原本舒畅的心,不知为什么忽然有点感伤。他并未昭示自己的心情,向与他并辔的高敖曹笑道,“大都督这一去我倒真舍不得。”
高敖曹跟着高澄策马漫行,刚才一直在侧面窥探高澄。
高澄入其营塞为父游说,拜叔祖时的高澄只是个年幼小儿。高敖曹是个自视极高的人,从来也没把这个小儿放在眼里。甚至连他的父亲高欢他也并没有那么畏惧。反倒是大丞相高欢欲恃其勇而不得不躬身迁就。
数年未留意过这个小儿,等到他再留意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入邺城辅政的权臣了。刚开始敬称一声“大将军”连自己都觉得言不由衷。再因为兄长高仲密的缘故,他起始对这位“大将军”不但没好感,反有恶感。所以才用“叔祖”的身份打消他以为的他身上的张狂气焰。
但几番下来,与这位“大将军”相处时,听到的,看到的,与他共同经历的,让他逐渐改变了想法。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对高澄便从恶感转为好感。反在心里暗责自己的兄长高仲密行事偏颇,让他不以为意。
再后来,亲见他惩贪渎,重人材,清吏治,重军国,战潼关……他在他眼里已经不是那个黄口小儿。此刻看着这个年轻男子在他面前纵情任性地策马扬鞭,身上满是洒脱不羁的男子气,给人一种实在有力的感觉,让高敖曹觉得忍不住地想亲近他。如果这是高王为他们选定的少主,那在此刻至少他是心悦诚服的。
高澄说“舍不得”,这让高敖曹难得在他身上看到并不该泯灭不见的一点孩子气。这一刻的高澄在他面前是真实的。两个人的关系既不像是庙堂上冷冰冰的权臣与下官;也不像是充满着利益味道的所谓叔祖和侄孙。倒有点像是忘年交的味道了。只不过高澄有超越年龄的成熟感而降低了这种年龄间的差距。
“世子心里无一日不思收复河南,我愿早日归去,以助大将军达成夙愿,剿灭西贼,生擒宇文黑獭。”高敖曹是性情中人,又自恃是东魏第一勇将,自己心里也自认是责无旁贷。
“有劳大都督,”高澄勒马驻立,环顾远山近河,浑身已经汗水淋淋。他穿着黑色的袴褶,很单薄,也很随意,此刻完全没有朝服冠带的威仪。他很少穿黑色的袴褶,这样深沉的颜色不只让他显得少年老成,还衬得他有点心事重重。收回目光,转头看着高敖曹,“也只得有劳大都督,若是换了别人,我也不能放心。大都督多多留意,我猜宇文黑獭骤得了河洛,必然要谒祖陵以此举正统序。”
“世子放心,若是来了更好。”高敖曹大笑道,“建功立业就在此间,我岂能放过?”
不知怎么,高澄心里微微一沉。但这个时候他不想说泄气的话,换了个话题,“我看子通与大都督倒是兄弟相近,我甚是爱其脾性,心里颇器重他,正想放个刺史让他去历练历练,以待日后重托,大都督看如何?”话说得很和软,但也是属实。
子通是高敖曹的四弟,名高季式。有胆气、有个性,脾气和高敖曹很相似,是高敖曹最看重的兄弟。高澄欲给高季式升任刺史是经过考虑的,正好也投了高敖曹所好。
世子是什么意思高敖曹心里很清楚。既有所予必有所取,世子先打招呼,又升四弟的官职,已经是很客气了,他不能不表明自己的态度。索性笑道,“季式为人虽然时有不羁,但明大义,重恩情,下官多谢世子简拔四弟。世子是国之重臣,以社稷为重,世子裁夺的事下官必遵世子之命,不敢有违拗。”
说话点到为止,高澄见高敖曹的态度已经明白表示出来,两个人都是明白人,不必再多说。
高敖曹忽觉心中难舍,有种说不清的离别感伤,他何曾有过这种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好笑。
可不知为什么,高澄看着高敖曹行将远去,也满心里感伤,甚至涌起悲凉。无意中脱口道,“时辰已至,大都督还是上路吧。”
高敖曹辞别,打马而去。
高澄看着他背影渐去,渐入夕阳余辉中,他驻马立于原地未动,忽觉心头沉重。
然而不一刻却见高敖曹去而复返。高澄心头一热,也纵马迎上去。
马到近前,高敖曹看看跟随的人都在高澄身后远处,方勒马道,“下官不能在世子之侧,世子千万小心一人。”
“大都督说谁?”高澄不想他特意回来是提醒这个,不解问道。
“侯景。”高敖曹吐出这个两个字。
细想起来,邺城的波澜起伏似乎都离不了大将军高澄。偏偏这一次在风头上的人不再是他,是新任御史中尉崔暹。
皇帝元善见小恙却久不愈,只在内宫中与皇后亲近。大将军高澄也在幕后深居简出,难见其面。倒是高澄的弟弟太原公高洋在这个空档被长兄大将军推重,被妹妹皇后殿下倚重,逐渐揽政。但他并没有引起百官的兴趣,终究还是因为其人太过痴愚,没什么建树,又没有其长兄大将军那么锋芒毕露而容易被人忽视。有心人更不解,为何皇后放着现成的长兄大将军不亲近,却格外看重痴人般的二兄,想必还是因为双生的情分。早有人在暗中里嘲笑这位太原公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崔暹到任御史中尉其实原本就是预料中的事。只是其事一出,还是让人不禁惊心。原本的御史中尉高仲密重新调职北豫州刺史被遣出都城。降品级又调外任,高仲密在满朝皆惊中赴州治虎牢上任而去,却将新妇李氏遗留在邺城,不知是什么心态。
他的弟弟高季式同时任济州刺史,情景却与兄长完全不同,一派喜气洋洋,感念恩德;与兄长的颓然、忿恨之态形成鲜明对比,更耐人寻味。高仲密之弟,高季式之兄,东魏第一勇将高敖曹,正屯军虎牢,跃跃欲试,依高敖曹的个性却对自己家里的大事不置一辞,也是让人讶异的地方。
另有有心人早已心里明了,高敖曹已经是心悦诚服地归附了大将军高澄。这个有心人就是侯景。
“大将军见笑,”兰京谦道,“君有命,不敢辞。”他心里其实对高澄并没有什么太大好感。再说高澄明明知道他曾经随扈溧阳公主出使过魏国,现在又说这样的话,好像记不起前情似的。
高澄打量着兰京,目中别有深意。“不然,梁帝识人之明,想必不会错,南梁诗礼之地,将军久沐风华,岂能不胜任?”
崔季舒看了一眼高澄,又转回头来看着兰京。
“大将军谬赞。”他略一沉吟,又回道,“我朝偏安一隅久矣,诗书之盛继建安之风至今,无论上下,人皆追慕。”
崔季舒本就是个诗礼之家出身的公子,听兰京论起文风来,话说得客气,实则是暗讽北朝,心里颇有点不以为然。他不插话,暗自细看,觉得兰京人物实在普通,不像是什么文采风流的贵胄公子。只看起来觉得此人目中倔强难掩,便知其人行事必激进。不明白世子怎么这么有心情和他闲聊,或者是想问溧阳公主的事也未可知?崔季舒看一眼高澄,又暗想,世子大概也是不好问出口吧?
“久闻梁帝陛下文武兼备,通文史又好佛,擅音律及诗词、书法,听闻故太子也文采翡然,今太子也继其兄之风,倒也让人心向往之。”高澄微笑道,态度分外和蔼。
“我朝皇帝陛下心存悲悯,常以己身舍入佛寺为众生祈福,宫中上下举国之内莫不以帝之好为己之爱,国中佛风盛行久矣,人人皆有慈悲之心,不愿杀戮。太子殿下甚是仁和,喜读诗书,擅作歌赋,连太孙……”兰京忽觉话说得有点滑脱,便又转寰道,“只可惜大将军身份贵重又兼国之柱石,若不然能游历建康与太子殿下倾谈倒也是一桩美事。”兰京其实是想以他的畅想来表达梁与魏修好的天下大治盛况。
高澄微笑道,“可惜无缘。”
崔季舒接了话也跟兰京闲聊起来,“吾也久闻大梁官家心存仁厚,对太子同侪辈子侄者尽皆视如骨肉。如此仁君,总令人心向往之。”趁着此间无人,崔季舒也不妨合着郎主的意思说了些出格儿的话,反正总没别人听到。
“崔侍郎倒真是洞晓内情。”兰京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道,“官家待临贺郡王、贞阳侯倒比己出更溺爱。太子对兄弟更仁厚,既便七殿下那样任性,太子也常说‘七官可悯’,不予计较。”兰京有点不明白这位大将军将他带至此处,问的都是闲话,究竟要意欲何为?
兰京口中的贞阳侯,名唤萧渊明,是梁帝萧衍兄之子;“七官”萧绎是太子的弟弟,萧衍七子。太子说“七官可悯”是因为萧绎自幼因病伤一目,难免为人多疑、任性。
兰京奇怪的是,既是私下盘问,何以高澄一句都不提溧阳公主,问的都是不相干的人,无所谓的事。还是他心里本是想问的,却难以出口,只好转弯抹角地探寻。正心里起疑,忽听崔季舒问道,“公主殿下可好?”
兰京听崔季舒终于把这话问出了口,他反倒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溧阳公主的心思他完全清楚,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和魏国的大将军高澄有过一次提剑相向的对决。而当时喝止他的溧阳公主也就等于把她的心事完全公开给他了。
“殿下甚好。”兰京模糊笼统地答了一句,不由自主地转头看上座的高澄。
高澄居然面不改色地正盯着他。
兰京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没想到这位大将军如此心机深沉,由此便替公主不值。心中暗想,公主殿下完美如天人一般,真该被人视如珍宝,然而在此大将军眼中却泯然众人矣。也许他是宠爱过她,但至少此刻在他看来,大将军心里并没有对公主另眼相待。由此兰京对这位大将军更没了好感。
莫名其妙的冲撞,莫名其妙的问话,莫名其妙地离开。兰京离开酒肆早已无处搜寻临贺郡王萧正德的下落,便怏怏回馆驿去了。
崔季舒亲眼看着兰京离开,又回到酒肆的静室中,见高澄还坐在原处未动,若有所思的样子,他也自顾自地坐下来问道,“郎主还要去建康吗?此人前后两次到邺城,判若两人。前番盛心机,此次装痴愚,郎主真以为他是有问必答吗?”
“为何不去?”高澄淡淡反问道,“难道建康犹胜虎穴?”他一边说一边起身站立,盯着也慌乱跟着起身的崔季舒,“崔叔正,不但我要去,你也要跟着我一同去建康。”说完丢下崔季舒便走。
梁使离开邺城时和来的当日几乎如出一辙,同样没有兴起任何的震动和波澜,就好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一般。自然不干皇帝元善见和大将军高澄的事。事先已再次陛见辞行,而启程的当日,宫中传出魏帝元善见御体微恙有消息,倒更能引起人的关注。因此梁国临贺郡王萧正德、都官尚书羊侃及侍从的将军兰京也就只能是默默离开了。
不只魏宫中,甚至百官,都知道皇帝待皇后亲厚。宫掖中侍御的嫔妃不少,进献的美女也多,但这都不关皇后的事,并不能与皇后相提并论。皇帝染恙,索性就一直宿于皇后的寝宫椒房殿。可见皇帝对皇后的亲信依赖。正因为如此,爱乌及乌,连皇后双生的兄长,别人眼中痴愚的太原公、侍中高洋都得到了皇帝的特别看重。
大将军高澄不知是浑然不知,还是有心不管,也并未为梁使送行,反倒避开了萧正德等人去送另外一个人。
这个人就高敖曹。
初冬日难得的好天气,大将军也难得的好兴致。冬日寒冷此时已让人领略,但高澄、高敖曹都不是畏冷的人,反倒在邺城郊外尽兴赛马。这在他们两个人来说也是罕见和难得的一幕。
你来我往几番下来,互有胜负,但两个人的心都不在此,也就尽兴而收了。高澄随意地提着缰绳,任凭自己的坐骑漫步在将枯未枯的荒草间,抬头便见远处群山重重,身后又是华丽城阙,原本舒畅的心,不知为什么忽然有点感伤。他并未昭示自己的心情,向与他并辔的高敖曹笑道,“大都督这一去我倒真舍不得。”
高敖曹跟着高澄策马漫行,刚才一直在侧面窥探高澄。
高澄入其营塞为父游说,拜叔祖时的高澄只是个年幼小儿。高敖曹是个自视极高的人,从来也没把这个小儿放在眼里。甚至连他的父亲高欢他也并没有那么畏惧。反倒是大丞相高欢欲恃其勇而不得不躬身迁就。
数年未留意过这个小儿,等到他再留意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入邺城辅政的权臣了。刚开始敬称一声“大将军”连自己都觉得言不由衷。再因为兄长高仲密的缘故,他起始对这位“大将军”不但没好感,反有恶感。所以才用“叔祖”的身份打消他以为的他身上的张狂气焰。
但几番下来,与这位“大将军”相处时,听到的,看到的,与他共同经历的,让他逐渐改变了想法。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对高澄便从恶感转为好感。反在心里暗责自己的兄长高仲密行事偏颇,让他不以为意。
再后来,亲见他惩贪渎,重人材,清吏治,重军国,战潼关……他在他眼里已经不是那个黄口小儿。此刻看着这个年轻男子在他面前纵情任性地策马扬鞭,身上满是洒脱不羁的男子气,给人一种实在有力的感觉,让高敖曹觉得忍不住地想亲近他。如果这是高王为他们选定的少主,那在此刻至少他是心悦诚服的。
高澄说“舍不得”,这让高敖曹难得在他身上看到并不该泯灭不见的一点孩子气。这一刻的高澄在他面前是真实的。两个人的关系既不像是庙堂上冷冰冰的权臣与下官;也不像是充满着利益味道的所谓叔祖和侄孙。倒有点像是忘年交的味道了。只不过高澄有超越年龄的成熟感而降低了这种年龄间的差距。
“世子心里无一日不思收复河南,我愿早日归去,以助大将军达成夙愿,剿灭西贼,生擒宇文黑獭。”高敖曹是性情中人,又自恃是东魏第一勇将,自己心里也自认是责无旁贷。
“有劳大都督,”高澄勒马驻立,环顾远山近河,浑身已经汗水淋淋。他穿着黑色的袴褶,很单薄,也很随意,此刻完全没有朝服冠带的威仪。他很少穿黑色的袴褶,这样深沉的颜色不只让他显得少年老成,还衬得他有点心事重重。收回目光,转头看着高敖曹,“也只得有劳大都督,若是换了别人,我也不能放心。大都督多多留意,我猜宇文黑獭骤得了河洛,必然要谒祖陵以此举正统序。”
“世子放心,若是来了更好。”高敖曹大笑道,“建功立业就在此间,我岂能放过?”
不知怎么,高澄心里微微一沉。但这个时候他不想说泄气的话,换了个话题,“我看子通与大都督倒是兄弟相近,我甚是爱其脾性,心里颇器重他,正想放个刺史让他去历练历练,以待日后重托,大都督看如何?”话说得很和软,但也是属实。
子通是高敖曹的四弟,名高季式。有胆气、有个性,脾气和高敖曹很相似,是高敖曹最看重的兄弟。高澄欲给高季式升任刺史是经过考虑的,正好也投了高敖曹所好。
世子是什么意思高敖曹心里很清楚。既有所予必有所取,世子先打招呼,又升四弟的官职,已经是很客气了,他不能不表明自己的态度。索性笑道,“季式为人虽然时有不羁,但明大义,重恩情,下官多谢世子简拔四弟。世子是国之重臣,以社稷为重,世子裁夺的事下官必遵世子之命,不敢有违拗。”
说话点到为止,高澄见高敖曹的态度已经明白表示出来,两个人都是明白人,不必再多说。
高敖曹忽觉心中难舍,有种说不清的离别感伤,他何曾有过这种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好笑。
可不知为什么,高澄看着高敖曹行将远去,也满心里感伤,甚至涌起悲凉。无意中脱口道,“时辰已至,大都督还是上路吧。”
高敖曹辞别,打马而去。
高澄看着他背影渐去,渐入夕阳余辉中,他驻马立于原地未动,忽觉心头沉重。
然而不一刻却见高敖曹去而复返。高澄心头一热,也纵马迎上去。
马到近前,高敖曹看看跟随的人都在高澄身后远处,方勒马道,“下官不能在世子之侧,世子千万小心一人。”
“大都督说谁?”高澄不想他特意回来是提醒这个,不解问道。
“侯景。”高敖曹吐出这个两个字。
细想起来,邺城的波澜起伏似乎都离不了大将军高澄。偏偏这一次在风头上的人不再是他,是新任御史中尉崔暹。
皇帝元善见小恙却久不愈,只在内宫中与皇后亲近。大将军高澄也在幕后深居简出,难见其面。倒是高澄的弟弟太原公高洋在这个空档被长兄大将军推重,被妹妹皇后殿下倚重,逐渐揽政。但他并没有引起百官的兴趣,终究还是因为其人太过痴愚,没什么建树,又没有其长兄大将军那么锋芒毕露而容易被人忽视。有心人更不解,为何皇后放着现成的长兄大将军不亲近,却格外看重痴人般的二兄,想必还是因为双生的情分。早有人在暗中里嘲笑这位太原公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崔暹到任御史中尉其实原本就是预料中的事。只是其事一出,还是让人不禁惊心。原本的御史中尉高仲密重新调职北豫州刺史被遣出都城。降品级又调外任,高仲密在满朝皆惊中赴州治虎牢上任而去,却将新妇李氏遗留在邺城,不知是什么心态。
他的弟弟高季式同时任济州刺史,情景却与兄长完全不同,一派喜气洋洋,感念恩德;与兄长的颓然、忿恨之态形成鲜明对比,更耐人寻味。高仲密之弟,高季式之兄,东魏第一勇将高敖曹,正屯军虎牢,跃跃欲试,依高敖曹的个性却对自己家里的大事不置一辞,也是让人讶异的地方。
另有有心人早已心里明了,高敖曹已经是心悦诚服地归附了大将军高澄。这个有心人就是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