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6章 五等爵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顶点中文网 www.ddzw.io,最快更新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军队是立身安命之本,所以曹亮始终将兵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尽管三省六部之中设有兵部,但兵部的权限只是在执行政令,而无军事的指挥权,真正执掌兵权的是三军都督府,三大都督分别执掌三个军团,他们直接接受曹亮的指挥,不受外界任何的干扰。
军政分离是曹亮这次新政的原则,以前的官吏,大多是文武不分的,文官可以担任武职,武官也可以担任文职,许多的官职上面,甚至都会添加一个将军的封号,也甭管他究竟打没打过仗,能不能拉得开弓射得了箭,反正加个将军的封号,逼格就显得高多了,以至于在汉代校尉都是高级的武官,将军更是凤毛麟角,但到了魏国时,将军越封越多,越封越滥,据说午门口掉下一块牌匾,砸到了七个人,而这七个人之中,竟有六个是将军。
虽然这可能是一个笑话,但是却能真实地反映出将军封号之滥,将军封得越多,将军的名号就越不值钱,那些真正出生入死,用性命搏来功名的武将,反倒是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曹亮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文官不再兼挂武职,九品十八级的官阶,也分为了文武两类,各成体系,互不相通。三省六部之中,除了兵部之外,所有的官员都是文职,如果有个别的武官转入文职的话,原先的武官品阶也会相应地改为文官品阶,并且不再挂任何的武官封号。
当然,文官和武官之间,还是一样东西是可以联系的,那就是爵位,只要有足够的功勋,不管是文官和武官,都可以封爵。
在爵位的方面,曹亮也进行大规模的变革,废除了自秦国以来沿革使用的二十等爵制,恢复了西周分封的五等爵制。
秦国的二十等爵,是商鞅变法时提出来的,虽然商鞅变法失败被处死,但他的许多变法成果却保留了下来,成为秦国由弱变强的法宝,其中这二十等爵制,便是其中之一。二十等爵制是建立在军功的基础上的,其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秦军战斗力爆棚,人人效死以命,冲锋陷阵,建立了一支所向无敌、横行天下的虎狼之师,也让秦国得以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二十等爵分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国还规定,非军功者,不得授予爵位,就算是宗室子弟,没有军功也得不到封爵。
汉代基本上沿袭了秦代的二十等爵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之讳,改彻侯为通侯,后改为列侯,列侯之中,根据食邑的大小,又细分为县侯、乡侯、亭侯、都乡侯、都亭侯,并在列侯之上,设王爵,不过王爵只是分封宗室子弟的,外姓之人不可封,曹操被封为了魏王,那基本上也就是篡位的先兆了。
汉代的爵位虽然与秦代大体相同,但是最鲜明的,就是不再以军功做为封爵的依据,当权的太监和外戚也纷纷被封侯,汉末的张让等十常侍便是鲜明的例子,反倒是真正有军功的人,难以封侯,比如李广,一句“李广难封”,道不尽唏嘘和悲凉。
到了魏国时期,大体上沿用的也是秦汉的爵制,这次曹亮将沿用了四百多年的二十等爵制推倒,恢复到了周朝时的五等爵制,堪称是一次大手笔的运作,令人叹为观止。
许多人甚至都暗暗地诟病,恢复五等爵制,难道不是一种倒退吗?
曹亮闻之,也只是晒然一笑,其实只有曹亮自己清楚,如果司马氏没有倒台的话,几年之后,也就是在他们灭蜀后的那一年,司马昭就开始推行五等爵制,为司马晋代魏做准备了。
二十等爵制和五等爵制孰优孰劣,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的,不过曹亮比谁也清楚,二十等爵制也不过是秦汉魏三朝用过,而五等爵制却贯穿了几乎整个古代历史,自从曹魏末年改回五等爵制之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直到封建王朝的最终终结。
五等爵制始创于周朝,分为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分封天下,五等爵皆为封国,只不过是封地大小有异而已,以公爵为尊,侯爵次之,男爵最低。
不过春秋之时诸侯混战,自然也就没有了尊卑之别,宋襄公地位尊贵,最终却落人笑柄,原本是晋侯齐侯秦伯楚子,强盛起来都称公称王了,尤其是到了战国,大家都称王了,也就没把五等爵制再当回事了。
这次曹亮复古地推行五等爵制,当然不是准备真得效仿周天子那样将天下分封给功臣,如果曹亮真得如此做了,只怕会重新搞一个春秋战国出来,到时候天下大乱,百姓还不得把曹亮给骂死才怪。
所以,曹亮准备将五等爵位进行虚封,只有封号,而无食邑,当然爵禄是给的,否则这封爵还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曹亮将首开虚封的先河,要知道,不管是周朝,还是秦汉魏,它们的封爵可都是有食邑的,汉魏的王侯,平时还都是呆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不奉诏的话,甚至都不能随便进京来。
其实到了汉代,就算王侯有封邑,但也仅仅是可以食邑之禄而无管理地方之权,不仅他们不得插手郡国或县国的事务,而且还会受到国相或县令的监视,自由都成为了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与汉初的七国之乱有着莫大的关系,七国之乱后,朝廷认识到了诸侯国的强大对中央的威胁,所以皇帝和朝廷不断地剥夺地方上诸侯的权力,导致到了最后,诸侯国仅仅只是名义的存在,没有半点的实权了。
军队是立身安命之本,所以曹亮始终将兵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尽管三省六部之中设有兵部,但兵部的权限只是在执行政令,而无军事的指挥权,真正执掌兵权的是三军都督府,三大都督分别执掌三个军团,他们直接接受曹亮的指挥,不受外界任何的干扰。
军政分离是曹亮这次新政的原则,以前的官吏,大多是文武不分的,文官可以担任武职,武官也可以担任文职,许多的官职上面,甚至都会添加一个将军的封号,也甭管他究竟打没打过仗,能不能拉得开弓射得了箭,反正加个将军的封号,逼格就显得高多了,以至于在汉代校尉都是高级的武官,将军更是凤毛麟角,但到了魏国时,将军越封越多,越封越滥,据说午门口掉下一块牌匾,砸到了七个人,而这七个人之中,竟有六个是将军。
虽然这可能是一个笑话,但是却能真实地反映出将军封号之滥,将军封得越多,将军的名号就越不值钱,那些真正出生入死,用性命搏来功名的武将,反倒是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曹亮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文官不再兼挂武职,九品十八级的官阶,也分为了文武两类,各成体系,互不相通。三省六部之中,除了兵部之外,所有的官员都是文职,如果有个别的武官转入文职的话,原先的武官品阶也会相应地改为文官品阶,并且不再挂任何的武官封号。
当然,文官和武官之间,还是一样东西是可以联系的,那就是爵位,只要有足够的功勋,不管是文官和武官,都可以封爵。
在爵位的方面,曹亮也进行大规模的变革,废除了自秦国以来沿革使用的二十等爵制,恢复了西周分封的五等爵制。
秦国的二十等爵,是商鞅变法时提出来的,虽然商鞅变法失败被处死,但他的许多变法成果却保留了下来,成为秦国由弱变强的法宝,其中这二十等爵制,便是其中之一。二十等爵制是建立在军功的基础上的,其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秦军战斗力爆棚,人人效死以命,冲锋陷阵,建立了一支所向无敌、横行天下的虎狼之师,也让秦国得以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二十等爵分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国还规定,非军功者,不得授予爵位,就算是宗室子弟,没有军功也得不到封爵。
汉代基本上沿袭了秦代的二十等爵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之讳,改彻侯为通侯,后改为列侯,列侯之中,根据食邑的大小,又细分为县侯、乡侯、亭侯、都乡侯、都亭侯,并在列侯之上,设王爵,不过王爵只是分封宗室子弟的,外姓之人不可封,曹操被封为了魏王,那基本上也就是篡位的先兆了。
汉代的爵位虽然与秦代大体相同,但是最鲜明的,就是不再以军功做为封爵的依据,当权的太监和外戚也纷纷被封侯,汉末的张让等十常侍便是鲜明的例子,反倒是真正有军功的人,难以封侯,比如李广,一句“李广难封”,道不尽唏嘘和悲凉。
到了魏国时期,大体上沿用的也是秦汉的爵制,这次曹亮将沿用了四百多年的二十等爵制推倒,恢复到了周朝时的五等爵制,堪称是一次大手笔的运作,令人叹为观止。
许多人甚至都暗暗地诟病,恢复五等爵制,难道不是一种倒退吗?
曹亮闻之,也只是晒然一笑,其实只有曹亮自己清楚,如果司马氏没有倒台的话,几年之后,也就是在他们灭蜀后的那一年,司马昭就开始推行五等爵制,为司马晋代魏做准备了。
二十等爵制和五等爵制孰优孰劣,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的,不过曹亮比谁也清楚,二十等爵制也不过是秦汉魏三朝用过,而五等爵制却贯穿了几乎整个古代历史,自从曹魏末年改回五等爵制之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直到封建王朝的最终终结。
五等爵制始创于周朝,分为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分封天下,五等爵皆为封国,只不过是封地大小有异而已,以公爵为尊,侯爵次之,男爵最低。
不过春秋之时诸侯混战,自然也就没有了尊卑之别,宋襄公地位尊贵,最终却落人笑柄,原本是晋侯齐侯秦伯楚子,强盛起来都称公称王了,尤其是到了战国,大家都称王了,也就没把五等爵制再当回事了。
这次曹亮复古地推行五等爵制,当然不是准备真得效仿周天子那样将天下分封给功臣,如果曹亮真得如此做了,只怕会重新搞一个春秋战国出来,到时候天下大乱,百姓还不得把曹亮给骂死才怪。
所以,曹亮准备将五等爵位进行虚封,只有封号,而无食邑,当然爵禄是给的,否则这封爵还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曹亮将首开虚封的先河,要知道,不管是周朝,还是秦汉魏,它们的封爵可都是有食邑的,汉魏的王侯,平时还都是呆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不奉诏的话,甚至都不能随便进京来。
其实到了汉代,就算王侯有封邑,但也仅仅是可以食邑之禄而无管理地方之权,不仅他们不得插手郡国或县国的事务,而且还会受到国相或县令的监视,自由都成为了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与汉初的七国之乱有着莫大的关系,七国之乱后,朝廷认识到了诸侯国的强大对中央的威胁,所以皇帝和朝廷不断地剥夺地方上诸侯的权力,导致到了最后,诸侯国仅仅只是名义的存在,没有半点的实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