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0章 出镇永安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顶点中文网 www.ddzw.io,最快更新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姜维志虑忠纯,事事皆以诸葛亮为楷模,尽管他是魏国的降将,但却并不妨碍几十年来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为了诸葛亮的遗志,为了蜀汉的兴复大业,姜维几乎是呕心沥血,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毕生心血都无悔地投入到了北伐大业之中。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无比的骨感,姜维的前面,是强大到无可匹敌的敌人,而他的身后,却是一群扯后腿的同僚,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姜维几十年的军旅生涯,所有的毅力和信念都被狡猾强大的敌人和互相倾轧的对手给磨光了。
此次出镇永安,是姜维的一次妥协,也是姜维在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和契机。
诸葛亮和姜维加在一起,出师北伐都有十几次之多了,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不论是何原因,终究是失败了。
最后这一次北伐结束之后,姜维也在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那便是北伐究竟能不能成功,还有没有希望?
关陇方向一直是蜀军的主攻方向,几十年来,无数次的北伐,都是冲着这个方向而去,这当然也跟姜维本身就是陇西天水人有关,能够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终归是姜维的一个最大夙愿。
毕竟当年投蜀,姜维是背负着一个叛国者的罪名的,这也导致了他的母亲,最终是郁郁而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姜维既然选择了效忠蜀汉,为兴复大业而付出一生,那就无法在母亲膝前尽孝了,在母亲去世之前,姜维都无法再见到母亲一面。
这不能不说是姜维的一个终身遗憾,直到司马伷降蜀,献出了陇西四郡之后,姜维才终于有机会回到冀城,在母亲的坟前上一柱香,拜祭一番,了却心中多年的夙愿。
如果姜维能将关陇之地拿下来,成为蜀汉的疆域,那他也不必再背负一个叛国者之名了,他的母亲乃至于他的祖辈父辈,也不必埋骨于荒野无人问津,必可以高碑阖陵,以耀宗祖。
当然这也仅仅是姜维的一点点私心而已,其实他更多的心思,是放在兴复汉室的上面,姜维深受诸葛亮的提携之恩和敦敦教诲,他骨子里已经将兴复汉室视为了他的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但一次次的北伐,姜维已经从一个满怀壮志与激情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垂暮老者,但秦岭还是那道秦岭,冷酷而无情地将他挡在它的南麓,几十年也未得寸进。
尤其是最近的两次出征,由于司马伷的归降,让姜维得以有机会真正地踏足关陇大地上,那些陇西的郡城,也有机会再一次地插上蜀汉的旗帜。
这大概也是姜维距离成功最为接近的一次,但随着魏军的强势反击,姜维最终还是失败了,不仅丧失了刚刚到手的陇西诸郡,而且还损失折将,就连蜀军最为强悍的无当飞军也折损在了北伐前线上。
这次回成都面见刘禅,其实姜维也是想了很多的,除棹黄皓固然是他的一个最大心愿,但回京之后,姜维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关陇的路已经成为了绝路,难道他还真得要一条道走到黑吗?
回到成都之后,姜维得到了一条极为重要的信息,司马伷逃亡到了西陵,而杜预则兵临荆州,显然曹亮已经有向吴国进攻的打算了。
果然,没过多久,就传来了曹亮亲征淮南的消息,或许在别人看来,这不过是再一次魏国和吴国的淮南争夺战了,一场限于淮南地区发生的战役,似乎也不值得蜀国方面为之操心。
但姜维却觉得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魏军只是为了抵御吴军对淮南的入侵,曹亮只需要派一员上将,比如羊祜或者石苞、文钦等人即可,根本就犯不着他御驾亲征。
但曹亮却亲自指挥了淮南之战,姜维断定,曹亮必对吴国另有所图,绝不仅仅只是打赢淮南之战这么简单。
既然姜维已经敏锐地嗅到了江东那边不寻常的味道,那他就不能无动于衷,所以姜维决定前往永安,静观其变。
永安是益州的东大门,也是和吴国距离最近的地方,如果真有什么风吹草动的话,姜维便可以直出永安,奔袭荆州。
荆州是蜀人心中一个永远的痛,姜维虽然是后来才降蜀的,并没有参与荆州之事,但他却知道,诸葛亮出茅庐之时,就曾有过一个重大的战略构想——隆中对。
在隆中对之中,诸葛亮就向刘备提出了战略目标: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当时的刘备,兵微将少,寄居于新野小城,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看到他还有未来,但诸葛亮慧眼识英雄,出山辅佐刘备,一步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渐地实现了他最初的宏大战略构想。
但就在刘备得了益州的同时,荆州这边的关羽却掉了链子,骄傲自大不仅让关羽败走麦城,掉了脑袋,而且整个荆州失守,也让当初诸葛亮的两路伐魏的战略构想化为了泡影。
对于吴国的背信弃义,刘备当然要愤而反击,但夷陵之战的结果,却让渐式衰微的蜀汉更加地雪上加霜,如果不是诸葛亮审时度势,与东吴重修旧好,蜀汉面对魏吴两路强敌,恐怕早就亡国了。
其实姜维对诸葛亮的钦佩,不仅仅是他的军事指挥和治国理政的才华,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战略眼光,许多人认为诸葛亮结好东吴,是忘了深仇大恨,愧对先帝的在天之灵,与吴人交好,不过是与虎谋皮。
持这种观点的人,只能说是心胸太狭隘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若非诸葛亮的大智慧,蜀国还能存在这么久吗?
姜维志虑忠纯,事事皆以诸葛亮为楷模,尽管他是魏国的降将,但却并不妨碍几十年来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为了诸葛亮的遗志,为了蜀汉的兴复大业,姜维几乎是呕心沥血,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毕生心血都无悔地投入到了北伐大业之中。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无比的骨感,姜维的前面,是强大到无可匹敌的敌人,而他的身后,却是一群扯后腿的同僚,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姜维几十年的军旅生涯,所有的毅力和信念都被狡猾强大的敌人和互相倾轧的对手给磨光了。
此次出镇永安,是姜维的一次妥协,也是姜维在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和契机。
诸葛亮和姜维加在一起,出师北伐都有十几次之多了,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不论是何原因,终究是失败了。
最后这一次北伐结束之后,姜维也在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那便是北伐究竟能不能成功,还有没有希望?
关陇方向一直是蜀军的主攻方向,几十年来,无数次的北伐,都是冲着这个方向而去,这当然也跟姜维本身就是陇西天水人有关,能够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终归是姜维的一个最大夙愿。
毕竟当年投蜀,姜维是背负着一个叛国者的罪名的,这也导致了他的母亲,最终是郁郁而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姜维既然选择了效忠蜀汉,为兴复大业而付出一生,那就无法在母亲膝前尽孝了,在母亲去世之前,姜维都无法再见到母亲一面。
这不能不说是姜维的一个终身遗憾,直到司马伷降蜀,献出了陇西四郡之后,姜维才终于有机会回到冀城,在母亲的坟前上一柱香,拜祭一番,了却心中多年的夙愿。
如果姜维能将关陇之地拿下来,成为蜀汉的疆域,那他也不必再背负一个叛国者之名了,他的母亲乃至于他的祖辈父辈,也不必埋骨于荒野无人问津,必可以高碑阖陵,以耀宗祖。
当然这也仅仅是姜维的一点点私心而已,其实他更多的心思,是放在兴复汉室的上面,姜维深受诸葛亮的提携之恩和敦敦教诲,他骨子里已经将兴复汉室视为了他的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但一次次的北伐,姜维已经从一个满怀壮志与激情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垂暮老者,但秦岭还是那道秦岭,冷酷而无情地将他挡在它的南麓,几十年也未得寸进。
尤其是最近的两次出征,由于司马伷的归降,让姜维得以有机会真正地踏足关陇大地上,那些陇西的郡城,也有机会再一次地插上蜀汉的旗帜。
这大概也是姜维距离成功最为接近的一次,但随着魏军的强势反击,姜维最终还是失败了,不仅丧失了刚刚到手的陇西诸郡,而且还损失折将,就连蜀军最为强悍的无当飞军也折损在了北伐前线上。
这次回成都面见刘禅,其实姜维也是想了很多的,除棹黄皓固然是他的一个最大心愿,但回京之后,姜维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关陇的路已经成为了绝路,难道他还真得要一条道走到黑吗?
回到成都之后,姜维得到了一条极为重要的信息,司马伷逃亡到了西陵,而杜预则兵临荆州,显然曹亮已经有向吴国进攻的打算了。
果然,没过多久,就传来了曹亮亲征淮南的消息,或许在别人看来,这不过是再一次魏国和吴国的淮南争夺战了,一场限于淮南地区发生的战役,似乎也不值得蜀国方面为之操心。
但姜维却觉得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魏军只是为了抵御吴军对淮南的入侵,曹亮只需要派一员上将,比如羊祜或者石苞、文钦等人即可,根本就犯不着他御驾亲征。
但曹亮却亲自指挥了淮南之战,姜维断定,曹亮必对吴国另有所图,绝不仅仅只是打赢淮南之战这么简单。
既然姜维已经敏锐地嗅到了江东那边不寻常的味道,那他就不能无动于衷,所以姜维决定前往永安,静观其变。
永安是益州的东大门,也是和吴国距离最近的地方,如果真有什么风吹草动的话,姜维便可以直出永安,奔袭荆州。
荆州是蜀人心中一个永远的痛,姜维虽然是后来才降蜀的,并没有参与荆州之事,但他却知道,诸葛亮出茅庐之时,就曾有过一个重大的战略构想——隆中对。
在隆中对之中,诸葛亮就向刘备提出了战略目标: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当时的刘备,兵微将少,寄居于新野小城,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看到他还有未来,但诸葛亮慧眼识英雄,出山辅佐刘备,一步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渐地实现了他最初的宏大战略构想。
但就在刘备得了益州的同时,荆州这边的关羽却掉了链子,骄傲自大不仅让关羽败走麦城,掉了脑袋,而且整个荆州失守,也让当初诸葛亮的两路伐魏的战略构想化为了泡影。
对于吴国的背信弃义,刘备当然要愤而反击,但夷陵之战的结果,却让渐式衰微的蜀汉更加地雪上加霜,如果不是诸葛亮审时度势,与东吴重修旧好,蜀汉面对魏吴两路强敌,恐怕早就亡国了。
其实姜维对诸葛亮的钦佩,不仅仅是他的军事指挥和治国理政的才华,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战略眼光,许多人认为诸葛亮结好东吴,是忘了深仇大恨,愧对先帝的在天之灵,与吴人交好,不过是与虎谋皮。
持这种观点的人,只能说是心胸太狭隘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若非诸葛亮的大智慧,蜀国还能存在这么久吗?